轟轟烈烈的冬奧會紀念幣預約結束了,央行公布了預約率為94.93%,比百年紀念幣接近100%的預約率差了一些。前者有4000多萬枚是棄兌的,而冬奧會預約率就低了一點,兌換率可能會再創新低。紀念幣已經成為雞肋,未來何去何從?
曾幾何時紀念幣是個稀罕物,銀行內部人員以此牟利,老百姓只能高價購買。究其原因還是發行量太少,從一兩百萬,到1000萬,又到了6000萬,紀念幣的發行量增加,使得兌換越來越容易,但價值逐漸縮水。尤其是2015年以后實行預約制度,每人最多可預約20個(一卷),徹底毀掉了紀念幣的價值。
預約制度對于普通集藏者來說是個好事,可以低成本購得紀念幣,但對于紀念幣升值則并沒有任何益處。預約制度實行之前,不少人想要紀念幣,沒有關系搞不來,只能市場高價購買,購買的初衷也是因為升值了。如果發行之后就是面值價,就像現在這樣,購買欲望也會相應打折。物以稀為貴,是收藏界的永恒真理,紀念幣從1000萬漲到5億,再到目前的2億,全民皆可預約,使得紀念幣的前途堪憂。
雖然人口14億,但絕大部分居民收入不高,官媒也曾紕漏,全國有6億人月收入不到千元,真正有實力、有閑錢、有興趣去搞收藏的可能也就幾千萬人,而這其中又有多少集幣者?冬奧會發行量2億,每人預約20枚,這就夠1000萬人預約。實際情況是,很多人拿別人的身份證預約多卷,實際算下來真正預約的人不到300萬。這300萬差不多就是全國紀念幣收藏者的數量了。
成年人搞收藏,一點不考慮收益,只關心喜歡與否不大可能。只有收藏品升值了,才能吸引更多人入坑,才能發展壯大,從而形成良性循環,老物越來越值錢,新品價值也不賴。但現實是,1.5億以上的紀念幣推出后,雖然也火過一陣子,有些品種也翻倍了,但都是火的快,涼的也快,最近的兩個品種跳過了火的階段,直接涼了。好在紀念幣還能回存銀行,理論上沒有損失,但若要搞到幾十個上百個身份證也是需要成本的,還有快遞費等,升值不到10%,基本上就沒有什么利潤可圖了。
這幾年的紀念幣也就是生肖幣還湊合,但也僅限于鼠和牛,有超過40%的漲幅;豬發行量雖然和鼠一樣,都是2.5億,但價格一直上不去;而猴到狗由于發行量巨大,尤其是前兩個更是高達5億,基本上就是面值價。其他品種除了1.2億的泰山和武夷山漲幅較大,1.5億的建國基本上可以和牛生肖持平外,其他品種漲幅都是十分微小的。紀念幣的交易成本較高,一般都要求賣家包郵,通常用順豐,如果交易量較少,原本就是可憐巴巴的利潤,再一包郵,基本上也沒什么賺頭了。正因為如此,使得九月和十一月的兩套幣遭到了投資者的唾棄。
百年紀念幣9月開始兌換,市場價并未漲起來,發行之初僅上漲20%,之后一直下跌,到了第二批預約上市之后,漲幅已經縮減至5%以內,極大的限制了獲利,交易的利潤基本上都被快遞公司掙了。但央行并未吸取教訓,可能她認為只要預約率達到100%就能證明市場需求量高,但卻不參考市場價和棄兌量。11月公布的冬奧紀念幣不但沒有減量,反而多了2000萬,達到2億,這完全是無視市場規則,盲目圈錢的表現。如果今年沒有出現百年紀念幣,只發冬奧會,行情明顯會好很多,但上一個教訓剛剛發生,誰又會偏向虎山行呢?
紀念幣發行和兌換的改革持續了6年,發行量從原來幾千萬改成最低1.2億,最高5億的天量,但同時也遭到了市場的唾棄。集幣者數量在預約的帶動下也增長了不少,幾年之后,發現兌換了一大堆紀念幣,但根本無法流通,高價賣出也并不容易,還有多少人會在這條不歸路上繼續徘徊呢?如果紀念幣發行量不降,流通無法實現,集幣者會大為減少,就像集郵者減少一樣。新入坑的有多少是抱著升值的目的來的,真正就是想收藏的實際上并沒多少。
央行現在需要做的有兩件事,這兩件事只要做成一件事,紀念幣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尷尬。
第一、降低發行量,最直接有效。1.2億的泰山和1.5億的牛、建國漲幅都還可以,尤其是泰山漲幅超過160%,比以前六七千萬的紀念幣都厲害??磥?.2-1.5億的量市場接受度較高,甚至還可以繼續下探到一億或8000萬,這樣能保證稀缺性,價格上漲,參與者自然會增多,達到良性循環;
第二、推動紀念幣的流通。現在的紀念幣發行量過億已經完全具有流通的條件,尤其是前幾年發行的幾套2.5億以上的品種,目前市場價上漲不超3%,只要央行推動,應該有不少會進入流通領域。流通相當于消耗,存世量自然會減少。相信隨著消耗量增加,存世量減少,這些紀念幣還是會煥發勃勃生機的,從而也能帶動整體紀念幣市場活躍起來。
央行只要能做到兩點中的一點,紀念幣市場立馬會被盤活,如果兩點同時推動,那紀念幣市場會再次火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