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今年第二期曾祥其先生的《云遮霧罩的“川L”加蓋普票》一文后,頗覺有話要講,今借貴刊一角略為表述。
曾先生在文中對在普票背面加蓋印記稱為“加蓋普票”,“加印普票”,這種稱呼確是不科學的,它易與歷史上出現的加蓋(加印)改值、改字等形式的加蓋普票造成淆混(這點曾先生本身也認識到了)。其實這種在普票背面加印暗記的加蓋票并不鮮見。它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即已出現,最起起源于廣東,稍后湖北、江蘇、四川等諸多省都有使用。在我們印象中這種“加蓋普票”是隨著《長城》普票的問世而逐漸興起的。這種加蓋票是一種很明顯的地方性郵政產品,它是地方郵政部門(市、縣郵局)為了防止外地普票倒流本地減少本地郵政收入而采取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集郵界對這種加蓋票早已就有了一個很貼切的稱呼——防倒加蓋票。
防倒加蓋票由于是地方產品,故其都是以市、縣為單位加蓋的,有著很深的地方烙印。其加蓋的票種以普票最為常見,但用于郵政通信用的J、T郵票亦有加蓋的。筆者就曾藏有廣東東莞加蓋的J、T郵票多枚。防倒加蓋的加蓋形式既有電腦加蓋又有原始的手工加蓋。加蓋的文字、有的地方是每枚郵票都有,有的地方只是其中的幾枚有。加蓋的內容更是豐富多彩,有的是文字,有的是暗記,有的花紋圖案,但有一點共同處是整版郵票中必有完整的市、縣郵政局名稱。諸如此例,難以盡述,防倒加蓋票自出現后即引起一些郵友的關注。江蘇鹽城欒桂新老先生對此頗有研究,他曾撰文多篇對防倒加蓋票的加蓋文字、暗記、圖案、形式、油墨等作過系統介紹。
最后要說明的是本人只是位外地來的民工集郵者,收集過防倒加蓋票但無深入研究。此文如有不妥之處也只能請教貴刊的各位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