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于2006年11月1日、2007年10月9日和2008年10月9日已連續三年發行“賀年郵票”。這是國家郵政局開發的新品種新系列郵票,但筆者居住的縣級市郵政局營業窗口及集郵窗口至今未見到這兩年所發行的“賀年郵票”出售。
顧名思義,“賀年郵票”就是在新年春節期間供用郵者向親朋好友恭賀新年、互報平安時郵寄信件而使用的郵票。貼用“賀年郵票”,這無疑使寄信人提高了賀年的品位,增加了親人祝福的分量。因此“賀年郵票”在新年春節期間,城鄉各郵政營業窗口就應大量供應出售,滿足用郵人賀年的需要,恰恰是已經發了的“賀年郵票”卻難見芳容,難覓其蹤。
什么原因使郵政營業窗口不出售“賀年郵票”難道是國家郵政局發行此種郵票還有一定的范圍?供應大城市?我國是農業大國,有十億農民,他們也需要賀年。但這種疑問一閃出又立即否定了,因為筆者有機會接觸郵政信件分發業務,這期間由大城市寄往鄉下的信件中也極少見到用“賀年郵票”的,可見“賀年郵票”在大城市的郵政窗口也不是敞開供應的。那么“賀年郵票”到底為誰發行?
筆者所見到的“賀年郵票”,是在郵政賀卡的“幸運封”內的郵折中的一枚“賀年郵票”小全張,但每枚“幸運封”售價30元,2007年又增加了50元的品種。這樣昂貴的“幸運封”有多少普通用郵者能買它去賀年?況且“幸運封”上已有郵資,用不著再貼用內夾的“賀年郵票”,那么這“賀年郵票”的發行還有什么意義?
“賀年郵票”不在城鄉郵政窗口出售,難道是郵票發行部門擔心其流入到集郵巾場上遭遇打折的命運因而控制發行?筆者認為這種擔心是多余的。前些年在集郵市場上連普通郵票都打折,難道因其打折郵票就不發行了嗎?其實,“賀年郵票”也好,紀念和特種郵票也好,只要從郵政領域不低于面值流出,就不應視為打折。至于在集郵市場上交易的郵票,已完全改變了性質,超出了“郵資憑證”的范圍,變成了特殊的商品。既然成為商品,就要受到市場調節這個規律的控制,可能成倍翻番,也完全可能打折。俗話說做買賣有賺有賠,這是一樣的道理。其實歷史上集郵市場上郵票大幅度打折,從郵政低于面值流入到市場上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不少郵商打折出售郵票仍然賺錢,不就說明了這個問題。因此遏制郵票打折要從自身管理上下功夫,嚴格把好郵票“出口”這一關,這是問題的關鍵。
沒有“賀年郵票”人們照樣賀年。除了郵政賀卡外,“中國鳥”照樣帶著人們的祝福飛遍祖國大江南北。但是,既然已經發行了“賀年郵票”,卻不讓它在郵政領域內應用流通,不讓它與用郵人見面,我覺得這是“賀年郵票”的遺憾。 黨玉占 來源:集郵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