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對我國郵票和其他郵資品發行中出現的變體票品(簡稱變體票),曾經有多篇文章進行論述,頗多爭議。其中似乎又以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為甚。一種觀點認為,在我國現有的郵票發行制度下,不可能存在變體票,加之印制技術愈來愈精良,至少是大的變體不可能出現。此可稱之為基本否定派或反對派,他們同時認為,目前市面上的所謂漏色、變色、無齒、打孔移位等,均屬來路不明(即通過非法途徑或手段從郵票廠流出),或人為變造。另一種觀點則屬基本肯定派,他們不僅認為有變體票的存在,有的還認為,無論是何種來路的變體票,因為在現實中確實存在著,均應予以承認。既使有些變體票可能是從郵票廠直接流出的,這也說明有關部門和郵政系統存在著漏洞,屬管理責任,板子不應打在收藏者身上。
時至今日,爭論仍沒有最后定論,但事實上,似乎是反對派的意見占了上風。這一結果不僅影響了收藏者的積極性,更對郵集編組者及其參加高級別的郵票展覽產生了更為嚴重的作用。因為無論是對傳統集郵者,還是專題集郵者,要編組一部像樣的、能獲得一定獎級(如鍍金牌)的郵集參加高級別的郵展,就離不開變體票品。以專題郵集參展為例,在國家級的郵票展覽中,許多評審員不提倡甚至反對郵集中使用我國近期的變體郵票。至于在具體的評審中是否造成扣分,不得而知。但作為參展者,筆者曾因郵集中使用我國近期的變體票,受到評審員的善意忠告,最后只好將該類素材從郵集中撤下。
但是,去年在洛陽舉辦的世界郵展上傳遞的信息卻令筆者(我相信還有其他許多郵友)有所不解。在我們評價不高,甚至不讓使用的許多我國近期的變體郵票,以較為重要的郵品的“姿態”,頻頻出現在國外的許多專題郵集中,其中有些郵集獲得了金獎以上的高獎。這到底是我們把寶石當作了沙礫,還是展示者郵識不夠?那么,還有評委,這些可都是FIP評審世界級的“大腕”。
什么是變體票?其實,變體票就是由于印制過程中人為的失誤或機器故障等原因,使郵票在刷色、用紙、打孔,以及圖案等方面出了差錯,而在例行檢驗時又未發現,從而進入了郵票發行渠道,直至流入使用范圍。通俗點講,變體票其實是在印制過程中形成的,且因疏于檢驗而出廠,又從郵政發行部門售出的“不合格殘次品”。平心而論,不管是人的因素,還是設備原因,失誤和故障都是不可絕對避免的,因此,變體票的客觀存在不容置疑??v觀郵票發行史,綜觀各國郵政的發行,無論過去,還是現在,變體票的存在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拿一些法制比較健全、經濟和科技較為發達的國家,如美國、英國、德國、法國等,變體票也時常發現。我國何能獨善其身?
當然,也應承認,由于經濟利益誘導和其他多種原因,目前的變體票,確實有的不是通過正常發行渠道流出的,而是從郵票廠直接流到市場上的半成品、印刷廢品等,如個別票的整版無齒票、未完成刷色的整版郵票、未裁切的郵資片等。對這些直接從印廠流出的“變體票”,國際上的態度也是較為堅決的,一般評價較低,這可從其市場價格上反映出來。但問題是,我們不能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不能因為有關部門管理不善等原因,而否定從正常途徑流出變體票的存在。而且,現在的郵票發行體制,特別是紀特郵票,并不像有的人所稱的那樣完善,本身就有弊端。試問,有誰能在紀念郵票和紀念郵資封片發行時,能從郵政窗口購到當日的新票?全國郵政局又有多少個窗口可以買到紀念和特種郵票?對此,有關部門應該認真反思,找出問題的根源。如果說市場中一些“來路不明”票品存在是標的話,那么,郵政管理體制、發行體制才是本。只有治本,才是根本。只有治本,才能有利于中國郵政和集郵事業的可持續發展。來源:爭上郵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mulrea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