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國解放區郵票發行8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5周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在八年抗戰的烽火硝煙中,建立并不斷完善了地下交通和郵政通信體制和發行郵票,這不僅為革命戰爭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準備了重要的條件,為勝利的歷史涂抹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反過來,根據地的地下交通和郵政通信歷史又為這一歷史篇章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佐證。
1939年,劉少奇同志作為中共中央代表、中原局書記率領中原局機關進駐皖東后,根據當時形勢的需要,以津浦鐵路為界設立津浦路東和津浦路西兩個黨委,統一領導當地軍政工作。
1943年2月,中共中央華中局決定,撤銷津浦路西和津浦路東兩個黨委,建立中共淮南區委員會。淮南區包括淮河以南,西抵淮南鐵路,東接運河高郵湖,南至長江的廣大地區。淮南區是連接淮北、蘇中、蘇北、和皖江等根據地的紐帶,也是開展華中敵后抗戰的戰略要地,一度成為華中抗日根據地的政治軍事中心。
在淮南區成立之前,在1942年,原津浦路東和津浦路西兩個黨委就設立了“津浦路東交通總站”和“津浦路西交通總站”,所轄各縣也都設立了交通站。交通總站擔負著當時黨政軍的交通任務。1943年,淮南交通總站成立后,組建了六條主要交通干線。
淮南區及其前身皖東津浦路東交通總站先后發行無面值、有面值及其加蓋郵票11套42枚。
談到淮南區票,就不能不提到蘇中區票,蘇中區票與淮南區票有著一脈相承的關系,本文將兩區郵票放在抗日戰爭的歷史大背景下,探討其中的關聯和差異,以進一步加深對兩區郵票歷史地位的認識,也表達作者對淮南區和蘇中區抗日軍民的紀念和地下交通工作者的敬意。
一 淮南區票與蘇中區票
蘇中區和淮南區都是中共中央華中局領導下的抗日根據地。蘇中區和淮南區是相鄰的兩個抗日根據地。蘇中區發行郵票在先,而且早于淮南區建立了一套較為完整的規章制度,蘇中區郵票發行和地下交通的規章制度的建立為淮南區郵票的發行使用開了先河,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比如,蘇中區為加強郵政通信管理,先行規定:不貼郵票者不予寄遞。此外,還對各種郵票的使用作了明確的規定:快遞郵票,專供黨政軍機關寄遞帶有緊急、有時間性的信件文件之用;平遞郵票,專供黨政軍民機關寄遞無關工作機密性、時間性的普通公文公信之用;便私郵票,專供根據地內工作同志及抗屬學屬寄遞無關工作問題的私人信件、書籍之用等等。
這些管理規定,都對淮南區的地下交通和郵政通信的發展有著很好的啟示作用。
二 兩區的第一套郵票及其用途
淮南區發行的第一套郵票“平、機、快、”(皖東津浦路東交通總站1942年發行)就是借鑒的蘇中區的“平、機、快”無面值郵票,只是蘇中區的“平、機、快、”是有齒孔票,淮南區的“平、機、快、”是無齒孔票。圖案基本一致,“平”是帆船圖;“機”是火炬圖;“快”是飛鷹圖。
雖然淮南區和蘇中區的郵票圖案的原圖大多是從當時報刊題頭選取,照葫蘆畫瓢的,但是,但是就兩區印制的第一套郵票來說,蘇中區在先,淮南區在后,且圖案沒有變化,因此我認為這兩者之間是一個傳承的關系,而且用途也是一致的。
三兩區郵票制版的差異
由于蘇中區距離上海較近,故蘇中區的第一套郵票是秘密前往上海制版的(鋅版),由于條件更加艱苦,淮南區的第一套郵票是在當地就地取材木刻制板印刷的。
此后,蘇中區的大部分郵票也是制成鋅版印刷的,淮南區的郵票都是木刻板或是石版印刷的,因此,蘇中區的郵票在同一個版面上較少差異,而淮南區票因為手工刻制木版,在同一個版面上存在較多的差異,這既為后來的研究增加了難度,同時也增加了研究的趣味性。
淮南區票木版的原材料是根據地的軍民就地取材土法炮制的。刻制木版的木料是選用當地質密硬度強的梨木、棗木、白果木、絲棉木、及黃楊木等,將這些木料用水煮沸,進行脫脂,以防開裂和變形。為了節約用紙,郵票制版都是按郵票原大小設計制版的,將刻好的木板直接裝在印刷機上印刷,在郵票印量較大的情況下,也有從木版上翻下圖案制成石印版印刷的。
四 兩區郵票的刷色
縱觀淮南區和蘇中區郵票,蘇中區的郵票刷色比較豐富,有深綠、綠、淡綠、灰綠、深紅、紅、淡紅、桔紅、桔黃、藍、海藍、棕等;淮南區的郵票刷色比較單一,僅有紅、綠、淡綠、藍幾種顏色,津浦路西總站使用過淺藍、灰藍兩種刷色。據稿字郵票的設計者米納同志回憶,淮南區票在印制時,由于物資極端匱乏,所用顏料都是他們自己調制的。雖然這樣,淮南區還是在艱苦的條件下,印制出了“五角星圖”和“稿字郵票”這樣光彩奪目的特色鮮明的郵票。
五 兩區郵票圖案及其齒孔
蘇中區在抗日戰爭勝利的1945年設計的郵票圖案更加豐富多彩和精美。有“學習和戰斗圖”,“戰士與兒童圖”,“護理傷員圖”,“持槍戰士圖”,“叢林射擊圖”,“中國共產黨23周年圖”(有的目錄標示為:學習整風報和戰斗);淮南區的郵票圖案除了最精彩的“五角星圖”外,其他都比較簡單,大都是借鑒蘇中區的現成的郵票圖案,帆船、火炬、飛鷹以及后來的信鴿、軍艦、飛機等。蘇中區的條件較好一些,在正式付印前一些郵票印制了放大樣,淮南區為了節約紙張,都是盡量的把郵票圖幅設計的小一些,淮南區的郵票圖幅普遍的要小于蘇中區的郵票圖幅。甚至還使用過抄寫過的電報稿紙的背面印制郵票,如《稿字郵票》。這也是后來鑒別《稿字郵票》真偽的一個最重要的依據之一。
在蘇中區發行的15套56枚郵票中,有齒孔的郵票占4套22枚,淮南區發行的全部郵票均為無齒票。
六 兩區郵票上的文字
蘇中區郵票在票面上較早使用了拉丁新文字“SHUZHUNG”,隨后,淮南區票也在票面上使用了拉丁新文字“XUAINAN”. 拉丁化新文字是用拉丁字母拼寫漢語的重要方案之一。拉丁化新文字曾促進中國文字改革運動的發展,它產生于1931年在海參崴舉行的中國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會。1929年2月,瞿秋白在郭質生的協助下擬訂了第一個中文拉丁化方案。后來,前蘇聯列寧格勒蘇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組織的“中文拉丁化委員會”在瞿秋白方案的基礎上,擬成了“中國的拉丁化新文字方案”。1931年5月,這個方案經全蘇新字母中央委員會批準,并于 9月26日在海參崴召開的“中國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會”上正式通過。
1932年公布推行上海話拉丁化新文字,後改稱江南話拉丁化新文字。1933年后,廣泛于全國各地推廣,1955年停止使用。
兩區郵票使用拉丁新文字說明,抗日根據地雖然物質上很匱乏,但是在文化上并不落后,與當時國際國內的文化潮流是接軌的。
兩區郵票在改值加蓋時大都使用木戳加蓋,只有一個特例,這就是蘇中區1945年加蓋的“內用郵票”,是用蠟紙油印加蓋在原票上。這在郵票加蓋史上是較為罕見的。
兩區郵票在加蓋時,使用單字時都用“黑體字”;加蓋詞組時淮南區票用的是宋字,蘇中區票有時用宋字,有時用黑體字。只是淮南區票在覆蓋時有特例,就是“單位”用黑體字,面值用隸書。蘇中五分區在加蓋單字時使用了“楷書”,蘇中二分區在加蓋中使用了拉丁新文字的縮寫。淮南區票加蓋文字用的油墨為“紅、黑、藍”三色,蘇中區票加蓋文字用的油墨除“紅、黑、藍”外,還有“紫”色。
七 解放區郵票中的一朵奇葩
在淮南區票中,在華中區票中,在整個抗日戰爭時期的區票中,最富傳奇色彩的是“稿”字郵票。它是解放區郵票中的一朵奇葩。
“稿字郵票”是1943年初淮南交通總站發行,專供淮南區《新路東報》(后改稱《淮南日報》)報社記者、通訊員寄發稿件使用的郵票,屬于“郵資總付”性質的郵票。國際上一些集郵家也把它歸于“記者郵票”或是“新聞郵票”。圖案是內有面值數字“20”(分)的五角星,四周有放射的光芒,由于設計者和雕刻者的高超水平,放射的光芒似乎有動感,不斷地在五角星周圍閃爍著,這枚郵票是紅色印刷。五角星的上面是拉丁新文字“XUAINAN”。五角星的中間加蓋黑色宋體“稿”字。
“稿字郵票”四方連的收藏者沈曾華是一位新四軍老戰士,他與“稿”字郵票相伴一生,留下一段令人刻骨銘心的集郵故事。在抗日戰爭勝利30多年后,沈曾華將其珍藏的“稿字郵票”四方連在首屆全國郵展上展出,引起了國際集郵界的轟動,日本著名集郵家水源明窗先生聞訊專程赴京一睹“稿字四方連”風采,會晤沈曾華,成為集郵史上的一段佳話。
沈曾華去世前,決定將“稿”字四方連郵票拍賣。拍賣所得捐給了國家。他說,此票若是捐給了博物館,對區票的研究不利,進入流通市場,必將進一步促進解放區郵票的收集和研究。
“稿字郵票”無論是新票還是是舊票,都是區票中的珍罕品,尤其是“稿”字四方連郵票存世只有一件,更為寶貴,被集郵家們譽為中國解放區郵票中的“紅印花”,現已列入世界珍郵之林。
近幾年,一些臆造者利用當事人去世的時機,拋出了所謂的“稿字”郵票的六方鏈和全張票,欺世盜名,企圖愚弄集郵者,早已被集郵界識破,本文不再贅述。越是這樣,越加折射出“稿字郵票”在集郵史上和郵政史上的奪目的光輝!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65周年,我們更加懷念已經逝去的為保衛中華而英勇戰斗的將士們,包括為了抗戰的勝利付出了一切的根據地的地下交通工作者們,更有必要對這段璀璨的歷史進行更加深入地探討和研究,讓這段歷史和區票繼續發出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