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5月27日至11月27日,美國為慶祝芝加哥建立100周年,在芝加哥米歇根河畔的公園區舉辦芝加哥世博會,主題為“一個世紀的進步”。同年10月,主辦方決定在1934年續辦本屆世博會。世博會的現代建筑大多采用簡易性、鋼結構、墻板等手法,避免刻意的古典風格造型。每座建筑顏色以黑、白、藍、橙為主。
1932年南京國民政府接受美國邀請,成立了中華民國參加芝加哥博覽會籌備委員會,預算參展資金40萬元法帀,陳公博以實業部長兼任赴芝加哥世博會總代表。蔣介石、宋子文為防止汪精衛、陳公博在美發展勢力,決定停止參加這屆世博會。南京國民政府在撥付了3萬元法帀后,余款停撥。上??偵虝荒芙M織民間參展,全國總商會會長王曉籟被推選為團長,以民間形式赴美參展。湖南、江西、福建、廣東省派代表參展。
中國展區坐落在世博園鐵塔旁,被命名為“上海街”,占地近4000平方米。整個展區由中國館和上海街兩個建筑群組成,面向正東,但不包含小布達拉宮建筑。因資金匱乏,中國館為四合院式樣,左為江西、湖南、福建室,右為廣東室,旁邊有一座表演雜技的臨時戲院。從照片上看到的中國館(圖1)既不顯眼,也無特色,目前未見中國館明信片也是在情理之中。上海街也為四合院格局,正門由兩座7級寶塔和牌樓組成,牌樓上有英文“上海街”字樣。上海街展示了被譽為“中華商業第一街”的南京路商業街。東北轉角處有一幢三層的上海老房子,每層有單坡頂,四面飛檐翹角。仿上海龍華塔的翡翠大寶塔等展品深受參觀者的喜歡。
瑞典籍探險家斯文·赫定復制的熱河避暑山莊小布達拉宮古典建筑,這座名叫捷荷爾金廟的喇嘛廟,在中國構建,拆成2.8萬個部件,用船運到芝加哥后再重新裝配。根據作筆者收藏的本屆世博會地圖,它坐落在世博會展區的最西端,左邊是水族館,右邊是瑞士村,北面是捷克斯洛伐克館。斯文·赫定將其作營業性觀賞建筑,收門票10美分,約有6萬人參觀了此建筑。其管理、使用、用途都與“上海街”沒有絲毫的聯系和關聯性。
因小布達拉宮古典式寺廟建筑與芝加哥世博會園內的其它現代建筑格調反差實在太大,世博會主辦方和一些公司印行的明信片上都印有它的畫面,如筆者現收藏美國彩印公司印行的“雍和宮”2種、“雍和宮夜景”明信片;芝加哥雷朋、斗納利公司印行的“中華雍和宮”、“中華雍和宮的室內”、“華人廟宇的笑(彌勒)佛”黑白和彩色明信片3種。;芝加哥麥克斯雷高銷售公司印行的“熱河金廟”、“熱河內室的金閣”明信片2種。
2009-8-1“中國參加早期世博會”郵票畫面中也將小布達拉宮作為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的中國館建筑范疇,郵票設計者勵忠發說:“中國館的建筑圖形浮在翻開的頁面中展示,如同翻開曾經的歷史”。筆者認為,這只是外國人用于營業性的仿中國廟宇建筑,在1933年芝加哥世博會中國參展期間,它與中國館—中國村并沒有任何聯系。1934年芝加哥世博會第二期延續舉辦期間,中國并沒有參展,中國館也不復存在的情況下,小布達拉宮仍然作為世博園的觀賞性建筑,直至世博會結束,更說明它與中國館—中國村無絲毫關系?,F將它與其他三屆世博會的中國館相提并論,實在不妥。
《世博會明信片》第三輯也將小布達拉宮明信片圖案,作為“芝加哥萬國博覽會中國館”,同樣是不妥的。筆者仍以世博會明信片上的中國館作為本文命題,但只能留下一個遺憾的空白。作者:俞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