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讀2009年8月18日《中國集郵報》第64期學術探究版刊登的“紀念新中國六十華誕集郵征文”---《探析“十七孔橋”郵資封的版式》一文后,本人認為作者所述觀點與提供實物均存不妥之處,現商榷如下:
1、文中所述“初期發行封”與“后期發行封”不是版式區別,而是真品與贗品的特征區別。《探析“十七孔橋”郵資封的版式》一文中所述初期封特征為:郵資圖網紋點呈斜的豎向,以右下角為例,第一行是豎向的5個棕色圓點;封正面“說明:郵票圖案剪下使用無效。”、“頤和園十七孔橋”、“國家郵政局發行 1999”三段文字采用宋體印刷。后期封特征為:郵資圖網紋點呈斜橫向,以右下角為例,第一行是橫向的6個棕色圓點;封背面三段文字為仿宋體印刷。從筆者收藏關注郵政用品的經驗來看,2004年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郵票目錄。郵資封片簡卷》一書上未有該封兩種版式之說,此說是該封發行十年來首次披露。依筆者之見,近期郵資封(非加印封)中若有這種差別較大的版式特征除非是在原版嚴重損壞的情況下才有可能發生,但是印刷廠還有備用版的話那就幾乎不可能發生了。《十七孔橋》郵資封實際完成1450萬的發行量,其526信箱專用封一直印到2001年,雖是小規格封但版模特征都一直未有大變,足可證明中途改版的情況是不可能的。單就《探析“十七孔橋”郵資封的版式》一文所介紹的這些“版式”區別,的確難以以用來鑒別真偽,這也許就是文作者誤以為真的理由吧。其實,《十七孔橋》是河南郵電印刷廠印刷的一枚具有防偽暗記的郵資封。要辨別“后期封”的真偽,先要對照該封上的熒光郵政徽志暗記即可分曉,這枚假封的暗記在紫光燈照射下無熒光暗記或模糊不發光。筆者所藏的假封不僅有圓角、直角之分,而且還有原白、漂白兩種不同紙質。通過防偽暗記判斷該封為假封后,再去看文中所描述的“后期封”的銘記文字特征,則更知其假矣!而文作者恰恰完全忽略了這一點。對于“后期封”的諸般特征,筆者早在2000年就見到過假品,并在《集郵報》2000年第78期《十七孔橋出現假品》(時用筆名徐建軍)上已撰文明確指出。沒想到若干年之后竟然仍有研究者以假作真。
2、文中所示的《十七孔橋》郵資封首日實寄封所銷郵戳質疑。文中展示了兩枚首日實寄封戳圖,一枚圓角,一枚直角(也稱可圓舌與棱舌),用來證明兩種封舌封同時發行的。圓角封是北京頤和園支局第16號戳銷蓋,直角封是北京頤和園第6號戳銷蓋。16號戳的時間字釘格式“1999.3.25.20”其字筆畫不圓,第6號戳的時間字釘是“99.03.25.20”,其字釘筆畫圓,在同一支局同一時間內使用的兩把日戳竟有如此大的差別,讓人生疑,作者也沒有文字介紹原由。筆者收藏的《十七孔橋》郵資首日實寄封中沒有6號戳的,經查上海東方會出版的《1992-2002普通郵資信封、明信片實寄圖錄》,知原地頤和園支局的確寄出6號戳的掛號首日實寄封,不過未能上圖無法參考借鑒。因為本人沒見過真品,不敢輕易做出判斷故向人請教,有郵友告知此6號戳為撥輪戳,但是否真實也欠考證。在此僅表疑問,還請有實物者或知情者繼續賜教,以解心頭謎團。作者:徐銘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