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方寸地匯聚大千世界,畫幅間濃縮滄桑歲月。郵票被譽為國家名片,承載著一個國家、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信息。隨著股市震蕩、樓市調控,大量資金涌入郵票市場,今年以來,國內郵票市場全線“飄紅”,“郵市風向標”庚申猴票漲速驚人,平均一枚以每月1000元的速度攀升。8月20日,媒體報道稱,“庚申猴”創下一版110萬元的“天價”,相當于“二線城市三套普通住宅的價格”。于是,人們又開始關注這“方寸之地”。
30年漲10萬倍:“庚申猴”翻著筋斗漲
8月20日《新京報》報道稱,8月初,一版1980年發行的庚申年猴票大全張在香港拍出126.5萬港幣(約合人民幣110萬元)高價,一舉刷新整版猴票最高成交紀錄。而據記者搜集到的資料顯示近期整版“庚申猴”價格以每月10萬元的速度攀升:去年12月,不到39萬元;今年1月底,成交價達58萬元;4月底,暴漲至90.5萬元;5月,拍得99.68萬元。
“110萬元里應該是含有5%到20%的傭金的,實際價格應該是90多萬元。”市收藏家協會副會長、市老年郵協常務副秘書長沈潮首先糾正了媒體的報道。據他介紹,1980年庚申猴郵票,是新中國第一套生肖郵票的第一枚,也是目前市場上知名度最高的郵票品種,具有龍頭效應,其發行量是目前所有生肖郵票中最少的,存市量也最少,估計目前存市僅幾十萬枚。小小的一枚面值8分錢的庚申猴郵票,一直處在上行通道,“30年,漲了10萬倍”。
記者在我市一古玩城花5元錢買到一張“庚申猴”彩色復印件。“這是贗品的復印件。”市文物收藏學會文玩委員會副主任常洪周說,真“庚申猴”雕刻線條自然細膩,字體瘦而有力,紙質較薄,從背面可以看出猴圖案的輪廓,且背膠明顯。
他分析,從1980年到2003年,市場已發行了兩輪生肖郵票,目前正在發行第三輪生肖郵票。“庚申猴”出現驚人漲速,與大量資金投入有密切關系。特別是目前,樓市處于調控狀態,而股市又不甚明朗,許多投資者急于尋找新的投資方向,一部分人開始選擇將資金轉向郵市。場外資金是促成精品郵票暴漲的推手,因此,一般收藏者沒有必要買漲,“炒郵票也須謹慎”。
近期媒體報道也似乎印證了常洪周的分析。“近期南京郵市持續‘高溫’,由‘生肖牛’領漲第二輪生肖票身價集體飆升,目前市場價和一個月前比,全部翻一番”(8月20日 《南京日報》);“往年的七八月,是郵市‘歇夏’的時候,但是今年,不僅郵票價格上漲,熱點輪番出現,而且網絡交易和拍賣交易活躍”(8月19日《蘇州日報》)。
題材為王:物以稀為貴
“發行量少,是‘庚申猴’價格一路飆升的根本原因,加上是我國首套生肖郵票的龍頭票,對郵市而言是永遠的剛性需求。”沈潮告訴記者,郵票同其他藝術品一樣,遵循“物以稀為貴”的規律。
選擇郵品投資,必須堅持題材為王的原則。怎樣判斷題材好壞?最簡單辦法就是以消耗比例(實際消耗、回收銷毀消耗累計占發行量的比例)作為標準,消耗比例越大題材越好,消耗比例越小題材越差。
“作為一項文化活動,集郵也是一門高深的學問”。沈潮說,郵票既是“有價證券”更是“縮微藝術”。自1840年郵票發行以來,隨著社會的發展,集郵產品種類迅速增加,實際形成了一種集郵文化。郵票的題材通常代表了一個時代,連郵戳的日期、地點等也都富有強烈的文化內涵。郵票的市場價值與郵史、題材熱點、發行量和存世量、印刷水平、首尾郵票、面值、調價、需求量等因素密切相關。
“在我國目前郵票市場還不夠成熟與規范的情況下,選擇郵票作為主要投資工具的投資者需要有足夠的時間與專業知識作保證,還要有較充裕的資金和較強的心理承受力。”常洪周說,任何投資都有風險,郵票市場也不例外,而且郵票市場的風險并不見得小,關鍵是投資者要抓住一些重大主題郵品,并且要能耐得住寂寞,長期持有。
新手上路:多學習,心態平
新手如何起步?沈潮提醒投資郵市的新手,收藏郵票一般是為了陶冶性情、增聞益智。如果是為了賺錢進入郵市,那就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知識,了解如郵票種類、品相、真假鑒別等,逐漸學會一些郵票交易的基本技巧,經常翻看報刊和“郵票目錄”,了解郵市行情,關注郵票發行量與題材,循序漸進,進而選擇適宜投資的郵票品種。
要有平和的心態。剔除惡意炒作,郵票增值需要時間的積淀。換句話說,郵票投資應該是一種長線投資,不可能在短期內獲利。要確定合適的投資對象,需要不斷學習和磨煉,需要冷靜分析和積累經驗。
“從這二十幾年以來的情況看,今后出現珍郵的可能性非常小,但出現高回報率郵票的時機還是存在的,比如,牡丹絲綢張等可能就潛在較大的升值空間。”常洪周建議,新手可以從每年年底面世的“郵票年冊”入手,一步步入行,投入不大卻能獲益頗豐。
常洪周還介紹了郵票的一些收存方法,如,養成取郵票時用攝子而不用手的習慣;注意保持貯存場所的通風、干燥、陰涼,避免郵票生黃斑或黑色霉點;郵票不能折疊,存放郵冊時應該豎放,切忌靠近堿性或酸性的化學物質;整理郵票時,最好在桌面鋪上潔凈的紙張或布毯等。
他特別指出,股市牌價漲落是透明的,而郵票沒有準價,郵票目錄及報刊上登的都是參考價、理論值。初涉郵市如果一時不了解行情,可以“貨比三家”,要敢還價、會“砍價”。
采訪中,一個古玩城的攤主悄聲告訴記者,那幾個常“游擊”在市場門口的“熟臉”是“打樁模子”,就是專門找一些不太熟悉市價的“陌生面孔”,用低價位吃進郵品,然后“打滑板”(在同一個市場中,從甲手里購下郵品,再以很短的時間倒賣給乙,從中牟利)。
記者走訪中還注意到我市的郵票市場亟待培育:目前天子駕六古玩城、豫深文博城等古玩市場多以經營錢幣、玉器為主,郵票是“配售”,而且關注郵票的盡是些中老年人。問及原因,一個經營多年古玩生意的攤主說,收藏也講究術業有專攻,每個領域都有不同的規矩,現在新郵發行量大,不具備短期投資獲利的價值,而老郵票的收藏起點較高,如果保存不善,價值馬上下跌,因此難以激發人們的投資熱情。 (記者 李永高 通訊員 李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