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彈指一揮間。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從荊棘叢生走進通衢大道,從邊陲小鎮走進現代化大都市。雖然在30年前,我剛剛呱呱落地,但是通過我的收藏,卻深刻感到經濟特區的巨大變化。
記得在我剛開始集郵的時候,就遇到了原郵電部發行的《經濟特區》紀念郵票,其中就展現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5大特區的建設成果,郵票以各特區城市建設為背景,前景主圖為該特區的標志城雕,這是我國首開發行經濟特區郵票的先河。第一枚為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的“深圳”,郵票畫面以“拓荒牛”雕塑為前景,后面的建筑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第二枚“珠海”,主畫面為“漁女”雕塑,配以近處的現代化城市建筑和遠處的海濱別墅群;第三枚“汕頭”,郵票畫面將雕塑“升騰”即“希望之星”置于中心位置;第四枚“廈門”展現了廈門全島和鼓浪嶼,畫面的前景為“白鷺少女”雕塑,中景是被譽為“特區脊梁”的跨海大橋,遠景為日光巖。全套郵票采用了橫五連的布局,顯示了特區經濟的有機結合和互補性。
到了2000年,深圳經濟特區迎來了成立20周年的紀念日,《深圳經濟特區建設》特種郵票開始發行。方寸之間展示特區20年的建設成果,突出反映深圳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旅游業,體現深圳臨海的地理特征和優良的自然環境,無際的藍天象征著深圳無垠廣闊的發展前景,郵票右下方的特區標志性建筑——“拓荒牛”剪影,表現了深圳人民自強不息、開拓創新的進取精神。
相比郵票,紀念封更可以展現經濟特區創立初期的“坎坷”。1990年,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十周年的日子,廣東省郵票公司與深圳市郵票公司聯合發行了一枚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十周年紀念封,以紀念深圳特區的建立和十年來特區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紀念封和紀念郵戳的“拓荒牛”,展現了處于發展中的特區人的精神。網上還展現過更早期的紀念封,這就是1985年發行的汕頭經濟特區創辦五周年紀念封,封上為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谷牧的手書題字:“堅持改革和開放,充分發揮僑鄉優勢,綜合發展,開創汕頭經濟特區新局面”。下方圖案主體為特區管委大樓,兩側是一幢幢通用廠房,展示了汕頭經濟特區崛起的新氣象。
在今年的7月底的時候,在申城的郵市中,我還購買到了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金銀幣。其中1/4盎司圓形金質紀念幣背面圖案為“拓荒牛”雕塑剪影和建筑造型以及光束、禮花等裝飾設計,并刊“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中文字樣及面額。1盎司圓形銀質紀念幣背面圖案為人物頭部剪影和抽象符號的組合造型與“闖”雕塑的裝飾設計,并刊“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中文字樣及面額。
雖然收藏品上展現經濟特區的空間只有方寸大小,但是其卻折射的經濟特區的巨大變化,印證了改革開放的英明決策,記載了中國人的光榮和驕傲。作者:王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