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是過來人,我對“文革”郵票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當噩夢醒來、百廢待興之時,就主攻“文革”郵票的收集和研究。現將收集“文革”郵票的幾點體會寫與同好們交流。
“文”字郵票≠“文革”郵票
人們通常說的“文革”郵票專指發行于“文革”前期的19套“文”字郵票,這是不妥的。因為這些“文”字郵票發行于1967年4月20日至1970年1月21日,尚不足三年時間。
事實上,“文革”郵票應該包括“文革”初期的7套“老紀特”、前期的19套“文”字郵票、中期的21套編號郵票和后期的29套JT票,以及5套普通郵票等,總計四個階段81套366枚郵票。翻開這本郵票全集,真實完整地再現了“文革”十年的風風雨雨。
“文革”郵票的特點
1、郵票設計政治化、簡單化。在獨特的政治背景下,很多事物黑白顛倒,有的還被貼上了“封資修”的標簽。只有突出政治、宣傳毛澤東思想才是最安全的,郵票發行也不例外。特別是“文革”前期所發行的“文”字郵票,絕大多數的選題都與毛澤東有關。表現出極端政治化、簡單化的特點。票面以大紅大綠為主,展現的基本都是毛澤東頭像、語錄和詩詞。
2、郵票志號、銘記混亂不堪。“文革”十年間,郵票上的志號變化多端。1967年4月20日老“紀特(C、S)”志號被取消,開始發行無志號的“文(W)”字郵票;1970年8月1日“文”字郵票停發,又采取不分票種、按發行先后順序統排流水號碼的方法,發行“編號郵票(N)”;三年以后,從1974年開始,新“紀特(J、T)”志號啟用,一直到“文革”結束,并沿用至1991年底。
3、擴大發行量。1966年前發行的“老紀特”郵票,發行量基本控制在600萬枚以下。“文革”開始后,為了達到宣傳、學習毛澤東思想的政治目的,這時期所發行的郵票動輒就是幾千萬枚。如W10、W11、W12等均在5000萬枚以上,特別是W15《八屆十二中全會公報發表》和N7的發行量,曾高達1億枚和1.4億枚之多!創新中國郵票發行量的最高紀錄。
4、特殊票品撲朔迷離。“文革”十年期間還流出幾種沒有正式發行的郵票,諸如大小“一片紅”“大藍天”“黑題詞”“全面勝利”等,此外還有“紅燈記”“珍寶島”試機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