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報道,郵政專賣店已開到103家,微微超過原定的100家計劃進度。但偌大一個上海,只有一家,遠不及北京5家,就這一家還小小的面積,還暫緩開張。難道上海對專賣店感冒?有想法?我不敢妄加非議。但對專賣店太空的大叫好,也實在不敢茍同。從已開的專賣店效果來看,網上的報道都是沒有人氣。那又何來效果呢?沒有效果的店,能開長嗎?能指望它救郵市?當然事情剛剛開始,過度吹捧不好,一棍打死也不對,我們還可以看。但見微知著,有些東西還值得我們注意和思考。
前天去盧工郵市,見一郵商攤位上堆滿世博郵品,都是各種專賣店的貨。他以前是有名的郵品禮品開發商。我問他,你自己的產品呢?他說,還做什么呀?跟在郵政后面混混就行了?我忽然覺得這話有些意思。他曾經說過,要在盧工開個專賣店,這個跟總公司談過,只要有店面,面積達標,交個加盟費就行了。但盧工的搬遷改造,打破了他的計劃,至今沒有實現?,F在的經營,也許是一種過渡。但這種想法,從郵政的角度看也是完全可行的。國有國營的專賣店,不見得是最好的經營模式。出租品牌,保證供應,是郵政專賣店最佳的省心賺錢模式。如果將來真的開上幾百家,上千家專賣店,我怕有一半會是加盟店。這種店可以類似夫妻老婆店,經營成本低。原先高昂的郵品售價也可以低,反而容易把專賣店維持下去。
同時,從另一面看,郵政并沒有把寶都壓在專賣店上。從中國郵政報看,每周有一期集郵專欄,主要講各地郵政集郵公司如何開展個性化服務,為轄區內的各單位提供郵品服務,達到集郵創收的目的。似乎效果不錯,是集郵公司生存,集郵事業發展的一條路子。所以集郵公司不會被專賣店替代,兩者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和功能。
中國郵市正在上升,打折票總將消滅,原先民間的禮品開發商會因為產品票成本高漲,利潤下降而減少自行開發的積極性,可能轉向與郵政的專賣店合作。而在市場貨源價格高漲情況下,郵政也不會再從市場取貨,還是會大量生產自己的印刷產品,做做一級和一級半市場生意。整個郵市的投資,還是會讓給兩級市場的郵商和場外投資者去做。
總之,郵政專賣店是一種供給形式,供給不能創造需求,需求創造供給。所謂新產品引導市場消費,那也是以市場潛在消費需求為前提的。郵票市場的發展,還要從它自己的郵品需求擴展上找原因。這是另外的話題了。作者:上海華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