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1年6月《端午節》(2001-10T)郵票新郵發行預告中出現了“版式二”這三個字,它沒有像以往《春節》(2000-2T)郵票新郵預告中所稱謂“小版張”三個字,但這個并沒有引起大家的注意,而還是習慣稱這種“版式二”為“小版張”。直到2003年《癸未年》(2003-1T)郵票新郵預告中出現了“版式三”時,大家似乎才反應過來,“版式二”稱為“小版張”,那么“版式三”又叫什么呢,難不成叫“小小版張”。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版式二”和“小版張”具有不同的概念,兩者之間不能畫等號。也才明白為什么新郵預告中沒有再出現“小版張”。“版式二”比“小版張”外延更大一些。脫去“小版張”的固有概念,我們把“版式二”應理解為多種版式的全版張郵票。既然是多種版式,就會有大有小,不拘一格了。
其實,像這樣的“版式二”早有出現,只是當時沒有這樣稱謂罷了。如在1979年10月1日發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第四組)》(J47)郵票中,就出現了甲乙兩種郵局全張,甲種全張50枚構成(1)¬—(4)四方連10個,余(1)(2)共10枚;乙種全張50枚構成(3)¬(4),(1)(2)四方連10個,余(3)(4)共10枚。當然,這兩種全張的郵票枚數是一樣的,就不存在誰大誰小的問題了。
筆者探究的最早“版式二”應該是1968年8月1日發行的《毛主席去安源(油畫)》(文12)郵票,就有25(5×5)和28(7×4)兩種版式。雖然,25枚一版的較小一些,但稱其為“小版張”似乎也不太恰當。直到1980年9月13日發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展覽會》(J59)紀念郵票,才正式以“小版張”的形式出現了“版式二”。此后20年就遁形無跡了,2000年《春節》(2000-2T)國家郵政局才又恢復發行了“小版張”,但僅僅也就在《中國“神舟”飛船首飛成功紀念》(2000-22J)之后,新郵預告也就沒有用“小版張”提法了。
2000年以后,全張版票的枚數開始縮小至20枚左右,版票幅大大減小了,2001年7月1日發行的《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2001-12J)郵票“版式一”是最后一款全張在40枚的“大版張”。從此以后,“版式一”和“版式二”大小區別就很小了。2003年“小版張”的發行全面鋪開,并首次出現了“版式三”。 同時“小版張”的形式也開始實現了突破,正當我們發愁《東周青銅器》(2003-26T)特種郵票一套8枚怎么做小的時候,“獨取一圖”的小版橫空出世,有人戲稱其為“維納斯”小版,有著獨特的殘缺美。2004年“小版張”的一些基本特征開始被顛覆,1月14日發行的《桃花塢木版年畫》(2004-2T)特種郵票“版式二”出現了通齒。2005年發行的《楊家埠木版年畫》(2005-4T)特種郵票“版式一”為180×104毫米(1版8枚),“版式二”為120×210毫米(1版2套票8枚),這時的“版式一”何以為大,“版式二”又何以為小。
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2004-23T)特種郵票不干膠小版的發行標志著一個“新家族”的誕生,“版式二”郵票材質開始多樣化了。2006年《文房四寶》(2006-23T)絹質小版發行。2008年《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開幕紀念》(2008-18J)全息小版發行。2010年《中國古代書法-行書》(2010-11T)宣紙小版發行。
《梅蘭竹菊》特種郵票扇形小版和扇形無齒小版發行了。形制再次突破,吸引著廣大郵迷的眼球。“版式二”集千變萬化為一身,已經作為一個獨立板塊崛起了。不管是叫“版式二”還是“小版張”,隨著時代發展進步,它的內涵和外延也隨之不斷變換,我們不能用固有思維和習慣去對待它。也就在這一次次的變換與超越中,集郵的樂趣永無止境。
備注:因再版,票幅、齒孔、印色等差異而產生的不同版式,不在本文所議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