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8月劉鄧野戰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了全國戰略反攻的序幕。部隊進入敵占領區作戰,采取大踏步前進,大踏步后退的運動戰略,軍郵條件極為艱苦,軍郵線路時斷時續,是軍郵史上最艱苦的一段歷史。一枚劉鄧野戰軍六縱隊軍郵封,記載了這段歷史。此封由軍用信簽自制,封寬6厘米,長15厘米,是劉鄧野戰軍六縱隊十六旅四十六兵團營機槍連的戰士,于1948年8月17日寄往河南涉縣城關北大街李桂山的家信(涉縣現屬河北省)。封上只有落地戳,無軍郵免費戳和轉口局戳。
軍郵規定,軍郵免費封必須蓋軍郵免費戳記,否則以欠資處理。此軍郵封應蓋有帶和平鴿圖案的13軍郵免費戳方可投遞(1946年9月9日冀魯豫郵政管理局密令第六縱隊軍郵局代號為13郵局)。此封漏蓋軍郵免費戳原因是:
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后,采取了運動戰的策略。軍郵條件極為艱苦,軍郵戰士在新解放區郵路上常遭到敵兵匪的騷擾,他們以性命保護郵件,為適應軍隊運動戰的需要,提出"跑不動爬也要爬到前線"的口號,盡力保證軍郵線路的暢通。由于條件的艱苦,軍郵免費戳難免漏蓋。
48年8月為適應戰時需要組建中原軍區軍郵局,原13軍郵局劃歸中原軍郵局,此軍郵封正是冀魯豫軍郵局與中原軍郵局交接時的產物,制度商待健全,又值戰時,收寄時漏蓋了戰時軍郵免費戳。
軍郵規定郵件由軍郵線路轉入地方郵局應有專口局日戳。到達太行山區應有太行"交通徽"日戳。二戳均無的原因應該是:軍郵規定,軍郵免費封上無軍郵免費戳記,地方可拒絕受理。此封轉到地方郵局時,正值華北解放區開展全力支持野戰軍反攻的運動,接受郵局為表示對部隊反攻的支持,作為正常函件受理,但未加蓋到達日戳,以區別于正常郵件。郵件由轉口局送達涉縣郵局時,涉縣郵局按正常郵件接收,加蓋"太行·涉縣"落地戳,日期是48年9月13日(信封封口手寫日期是1948年8月17日)。大別山距離河北涉縣約千余里,郵件運行近一月,可見郵路的艱難。
此封還有一點應該注意:冀魯豫區郵政管理局密令第六縱隊軍郵局改為13軍郵局,公開通信使用,信件上不得公開縱隊的番號地址,48年冀魯豫區頒發軍郵簡章規定:戰士通信只許寫明軍郵第XX支局第XX代辦所,注明所屬營連番號即可,不寫駐地、軍隊番號。以免暴露軍事秘密。此軍郵封上寄信人寫到:六縱隊十六旅四十六團機槍連。違犯了軍郵規定。因處于戰爭狀態,軍郵局受理后,為避免暴露軍事秘密,雖然作為正常郵件受理,但免蓋了軍郵免費戳(軍郵免費戳上刻有13郵局代號)。
這枚普普通通的信封,是戰略大反攻的見證,保存下來實屬不易。是不可多得的野戰軍軍郵封。
筆者接觸的劉鄧野戰軍六縱隊軍郵封,分二個時期,南渡黃河以前的封,均蓋有13軍郵局帶和平鴿圖案的戰時免費戳,如河南湯陰縣寄往河北沙河通元井村的信件。劉鄧野戰軍挺進大別山,強渡黃河后,筆者接觸的三枚六縱隊軍郵封,均無"戰時軍郵免費戳"。一枚同上,一枚是六縱隊十三旅寄往邯鄲張村橋的,封上無軍郵戳和落地戳。一枚是六縱隊十八旅旅部警紀連自安徽孟城寄往河北沙河通元井,蓋49年1月21日沙河日戳。從以上三枚封的情況推測,劉鄧野戰軍挺進大別山后,由于戰爭條件的艱苦和保守軍事秘密的需要,其寄往后方信件免蓋戰時軍郵免費戳,地方郵局也按正常郵件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