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金秋的十月,迎來初冬的清風與飄揚的飛雪。看似平靜的郵壇,注定要掀起波瀾,這波瀾來自國際郵票錢幣博覽會、新郵預訂、2010廣州亞運會。
2010北京國際郵票錢幣博覽會規模空前,27個國家和地區的46家外商,198家國內郵商,16家專業媒體文化展商一起在北京國貿以“集藏文化,暢想生活”的主題為收藏者奉獻上《集藏文化盛宴》,《樂在文化盛會享受收藏精彩》傳達出集藏融入百姓生活,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感的理念,更多的參與者在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郵幣盛會上收獲知識財富與快樂》,本報的展臺自始至終受到集郵者關注。以本屆國際郵票錢幣博覽會的特供郵品為契機,《郵幣博覽會,郵友喜相逢》使集郵者歡聚的喜悅躍然紙上,《歷屆北京(上海、廣州)國際郵票錢幣博覽會介紹》,全面介紹了這個交流盛會的歷史與發展,以及促進交流活躍集藏的作用,《梅蘭竹菊》扇形無齒小版無疑推動了郵市新一輪的行情。
11月10日一年一度的新郵預訂工作開始,《抓好新郵預訂各地提早動員》,發揮集郵協會的作用,積極配合預訂工作,新年度的紀特郵票《選題突破漸改容顏忠實記載社會發展》,涉及到了政治、風光、體育、生活、國家大事、傳統文化、國際活動的方方面面;對于集郵者來講,每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新郵預訂第一天郵迷熱情不減》,《新郵預訂在各地井然開場》,河北的集郵者預訂新郵票還能得到贈品不能不引起其他地方郵迷的羨慕,《2011年新郵的唱念做打功》更多地體現了集郵者對新郵票的暢想與期寄,是否像郵人期盼的《2011新郵印象:精品、精粹、精華》讓大家拭目以待;《2009年第四季度紀特郵票發行量公布》、《下月增發兩套郵票》兩則消息并沒有在集郵者中引起多少關注,因為大家的目光已經盯在了新一波的郵市行情上。
隨著廣州亞運會圣火一起點燃的,是廣東郵政濃濃的體貼與祝愿,《廣州向市民發放亞運郵品禮包》和《中國最大郵筒祝福亞運》,將中國郵政融進為亞運做貢獻的一員,《為廣東郵政而感動》;本屆亞運會將武術列入比賽項目,也吸引了《金庸武俠個性化郵票助興亞運》,《建為民公安,保南粵平安》則是廣大公安民警為確保亞運平安做出的承諾,《第16屆亞洲運動會會徽紀念戳欣賞》更是將人們帶入集郵郵戳的世界,相隔20年《我國發行的兩屆亞運會郵票之比較》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自制封記錄亞運盛會》、《我與亞運會郵票小全張擦肩而過》記錄了集郵者的喜悅與遺憾。
上海世博會已經閉幕,但圍繞著世博的話題依然很多,有些國家更是兩度發行上海世博會郵票,《簽名封見證精彩世博》、《封片戳記錄“世博”完美落幕》、《世博會上的機打“十全十美”紀念封》還記錄了集郵者之間的情誼,《世博會上體驗未來郵局》告訴您未來的郵局將為現實社會聯網。
異彩紛呈的集郵活動永遠是集郵者的最愛,《胡慶余堂上郵票,百年藥堂閃榮耀》、《揚州舉辦中醫藥堂郵票發行活動》、《48小時分享亞運金牌喜悅》、《<居庸關長城>專用郵資圖面世》、《郵資封紀念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成立70周年》吊足了原地集郵者的胃口;2010第26屆亞洲國際郵展上,《我國展品在南非國際郵展上獲得好成績》14部展品12部“沾金”令人振奮,拿起您的畫筆,展開您的思緒《請您給中國2011亞洲郵展設計展徽、吉祥物》,《北京舉辦第二屆封片郵展》的展品不但承載了厚重的歷史、文化與人類的情感,更是郵政史實的見證,《岳陽一頁郵展開湖南郵展先河》、《廣州越秀區迎亞運郵展突出四大特色》,彰顯了基層集郵展覽的創新,《388部展品亮相杭州全國郵展》,這是對國內集郵水平的再次檢閱;《全國公安集郵學術研討會召開》為第二套警察郵票設計獻計獻策,《開封舉辦郵票選題研討會》豐富郵票的地方題材,《“佳郵評選”征文圓滿結束》,集郵者紛紛為佳郵評選獻計獻言,報社已經將良策轉交全國集郵聯;當社會進入網絡時代,集郵者是不會放過任何參與的機會,《網絡集郵正宜時》此話一點都不假,更多的集郵者開博客、上QQ,發電郵,搶先一步體驗信息時代的便捷。
集郵離不開集郵者、集郵工作者和集郵組織,《平凡的崗位不平凡的業績》盡展戈中博副秘書長的風采,《因郵緣走近王新中》拉近了全國集郵副會長與普通集郵者的距離,《李曙光在平頂山高校授課》為集郵進校園增添一道風景,《集郵的人就像皇帝》這不但是新加坡駐華大使館一秘王宗翰先生的話,更是每一位集郵者的期望。《訂份郵報賀婚慶》、《我的婚禮我做主》不僅僅是兩位新人的緣分,更是集郵者的緣分啊!在大力發展集郵文化的同時別忘了《中國應有農民集郵家》,集郵協會與集郵經營都是集郵事業的組成部分,《實現雙贏的策略與思考》最重要實現集郵協會要把取得經濟效益作為重要工作來抓。
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更是集郵事業的希望,《陜西舉辦青少年集郵示范基地校長輔導員培訓班》就是一場及時雨,《全國青少年兔年生肖設計大賽評選揭曉》26萬學生參與,好兆頭;《學習集郵兩不誤》的大學生琚凌杰,《小郵迷楊宇》后生可畏,尤其是看到重慶、江蘇、安徽、河南、福建、內蒙古、廣東、山東、廣西、河北、上海各個高校、中學、小學不同層次的集郵活動,深感欣慰。
集郵者在集郵過程中,最直接的得益,來自集郵文獻,或詞典、或史書、或圖鑒、或目錄、或日記、或傳記、或回憶、或心得,無一不是記錄一個時代、一位個人集郵的見證,集郵者能從中獲取許多有用的資料,近一個時期又有基本新的文獻問世,《北方七省(市、區)集郵研討會論文集》、《郵緣(八)》、《國郵史記》(第一輯)、《郭潤康集郵書信選》、《郵品與中藥》。最主要的,《中國集郵報》也是重要的集郵文獻,目前報社正在組建第九期“讀者之家”,歡迎及早加入。
2011年郵政賀卡郵資圖上的《兔子咋不見了?》延續27年生肖郵資圖案的郵政賀卡失去系列性和傳承?這是集郵者提出的質疑。郵市在瘋狂,集郵者怎么辦?留給大家思考吧。作者:楊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