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少量收藏了一些舊信封,多半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至本世紀初的。我這些信封根本算不上什么珍貴的東西,但細細品味起來,倒覺得頗有一翻情趣。
先說信封上的郵票,從面值上看,有 1分、2分、3分、4分、8分、10分、20分、30分、40分、50分、80分。從品種上看,大多數為普通郵票,少數為紀、特郵票。
再說信封的大小、樣式,那真是五花八門,信封的大小不一,各種尺寸都有,有長的,有方的,有橫著看的,也有豎著看的,有比較正規印刷的,也有自己用廢舊紙折疊成的。特有個性,比如,有一枚信封還是鄖陽報社的,信封本身是一張“鄖陽軍分區的紅頭文件”翻過來折疊成的,而后又非常正規地印刷上鄖陽報社及地址。還有一枚信封,是用一張《武進縣社隊“兩清”銀行貸款合同》折疊成的信封,這枚信封上沒有發信人地址,收信人的地址也不是十分清楚。就這樣的信也從寄信人手里準確送到了收信人手里!
從信封表面上印刷的內容看,那也是千奇百彩。正規一點的,背面印刷的是注意事項:1、信封請用毛筆或鋼筆寫,收寄件人的姓名、地址要寫詳細清楚。2、平常郵件貼足郵票后可投進各處信箱、信筒,錢票、糧票、油票及重要證件請到郵局寄掛號信。3、郵票務請貼在右上角的“貼郵票”處。從這里我們看出,當時錢票、糧票、油票完全可以夾在信中郵寄的,這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況。還有更多的是印刷和自己有聯系的內容。比如:有印刷名勝古跡的介紹,像萬里長城、蘇州園林等。有的印刷的是小知識,如:呢料衣服除亮法。有的印刷的是自己單位的經營項目和服務范圍。有的印刷的是禮貌用語。也有的好像故意讓人收藏似的,有一枚信封正面左下角印有二龍戲珠,背面這樣寫道:神州大地是龍的故鄉,華夏子孫是龍的傳人,龍的形象是吉祥的象征,為了喚起華夏子孫,跟上騰飛的步伐,我們特在戊辰年印刷這枚信封,供廣大群眾及愛好收藏者使用。
另外,信封上精美的圖案也很有特色。在這些信封的左下角大都有彩色的、黑白的或單色線條組成的人物、花卉、魚蟲、民俗、美術、書法、攝影、剪紙、英模等等。所選美術作品有的出自周昌谷、徐悲鴻、李琦、齊白石、周會釗等畫壇名家,文化品位極高。信封上的圖案大都具有時代烙印,如“文革”時期的毛主席語錄;70年代的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系列宣傳畫;80年代的計劃生育宣傳信息;90年代初期有改革開放的圖案等。
舊信封之所以受到收藏者的鐘愛,是因為舊信封難尋得,在1995年4月1日,國家郵電部還沒有統一規定標準適用信封之前,人們為了節約開支,大都用普通紙自己粘貼一個就可適用,尺寸不論大小、長短,形狀各異。那時,撰稿人發往全國各地的稿件,只要在信封右上角剪去一角就可不貼郵票,義務兵到郵局發信只要在信封上蓋著一個三角章也不需要再貼郵票,既省事又方便。那個時代的信封,當然也就是形形色色,五花八門,但卻反映了當時階段的時代特征。
這些舊信封,都是經過郵政部門實際寄遞的信封,上面貼有郵票,郵票上蓋有發出郵局的郵戳,信封上蓋過到達郵局的郵戳,有郵寄和傳遞過程中的痕跡,能反映出信函發出的時間、地點、郵資和投送時間、地點及服務質量。它對于人們研究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地理、文化有重要的作用,它在郵政史料、編組郵集和郵品收藏研究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小小的信封,也是歷史的縮影。作者:邴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