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是一個市場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投資性的市場尤其如此。在一定程度上講,資金的流向就是價值的取向,有的時候甚至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在改革開放的初期,由于人們的經濟條件非常有限,因而郵票的收藏基本上都以套或者以四方連作為交換(交易)單位,收藏版票的集郵者可以說是鳳毛麟角,這也正是大家手中版票少之又少的一個重要原因;別看當初的“庚申猴”版票的價格只有64元,但在當時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卻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在選擇中放棄,又在放棄中選擇。以前發行的郵票,其整版枚數主要以50枚和80枚為主,“/1”與“/1”小版張的運作跡象最為明顯,其它品種的表現一般,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資金對于其的態度已經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資金在運作某個品種越來越注重它的安全性和效率性,后者尤其如此,這種態勢已經反映在2004年小版張的量價變化上,這也正是2004年小版張中的龍頭品種“/1”小版張的價格始終無法創出新高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在資金越來越講究安全性和效率性的推動之下,“唐詩三百首”小版張、“行書”宣紙小版張、“庚寅虎”贈送小版張等品種能夠在本次行情中脫穎而出的一個關鍵因素之一,這為我們精選品種指明了大方向,那就是價格低廉。
行情對于投資者最大的價值與意義就在于能夠凌駕于行情之上,也就是說,在行情面前只有獲得超額利潤才是硬道理,才是行情對于你的最大獎賞,而不是懲罰,但這種情況確時常發生,沒有行情盼行情,行情來了又無所作為,甚至成了實實在在的倒貼的行情。觀察這些年來的運行態勢不難發現,幾乎沒有出現過整體性的行情,有的只是局部性的行情,這樣的行情對于投資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判斷一個投資者素質高低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選擇品種的精準性如何,精準性越高,其素質也就越高。某些投資者在看到2003年小版張已是幾乎無利可圖的情況下,將目光瞄準了那些發行量不大且流通量更少的小版票,2006年小版票的崛起就非常能說明問題;要說2006年小版票的崛起是倉促應戰或者戰術性的話,那么,資金對于“庚辰龍”版票的挖掘則體現出了戰略上的價值。由于資金的積極運作,使得2003年小版張成為了小版張的代名詞,但2006年卻不是小版票的代言人,也就是說,小版票的選擇余地要遠大于小版張,這就要求投資者拓寬思路,千萬不能總是在2003年和2004年小版張上轉來轉去,否則就會使自己在行情面前處處被動。版票行情,在某種程度上講就是撕出來的行情;小版張行情,則更多地體現在資金的運作上,是運作出來的行情;如果某個品種能夠成為撕票行情與運作行情的結合體的話,這個品種必定是人們夢寐以求的黑馬。作者:周鳳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