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琪 記寧夏郵文作者張震彪同志
張震彪是上海人。1963年從上海鐵道醫學院畢業后,被分配到寧夏銀川鐵路醫院,先后任內科、兒科、傳染科大夫。在醫療崗位上對事業兢兢業業,得到大家的好評。1993年擔任鐵路醫院院長,挑起醫院領導責任,直到2000年退休。近四十年的醫療生涯,使得張震彪在集郵賞郵和撰寫郵文中,形成了他認真負責,仔細謹慎的風格。
一、集郵買郵 倍嘗酸甜苦辣
張震彪早在上海復旦中學上初中時,就開始收集郵票,初始購買一些老紀特郵票,因為覺得外國郵票十分漂亮,也收集前蘇聯和東歐的郵票。“文革”時,張震彪已來到寧夏銀川,郵票全部留在上海家中。1980年,他到上海進修時,找出由五弟保管的郵票,大部分都還完整的保留,但其中的外國郵票和幾套老紀特票已遺憾的被弟弟送人。從那時起,張震彪就開始一心一意地專集新中國郵票。但“文革”中,集郵活動被迫中斷。
上世紀80年代初期,隨著神州大地春回地暖,集郵開始恢復,因為工資低,只能省出少許零花錢,在郵局門口或集郵門市部,零敲碎打的買些零散郵票,或和別人交換多余的郵票。但畢竟有限,這就使得他錯失許多購買佳郵的機會。一次在郵市上,張震彪看到一枚 T41M“從小愛科學”,僅賣18元,因為囊中羞澀。猶豫了一下沒有買,以后這枚小型張價格越飆越高,就再沒有這個機會了。每當提起這件事,張震彪懊悔的直拍大腿。就這樣,經過幾十年矢志不渝的努力收集和購買,除少量“文革”郵票和個別J、T小型張尚缺外,張震彪基本集全了新中國的郵票。
1982年12月,寧夏集郵協會成立。張震彪成為寧夏郵協會員和中華全國集郵聯會員。先后擔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集郵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寧夏集郵》編輯、銀川市集郵協會理事、《銀川集郵》編委。數次被評為自治區、銀川市集郵先進個人和積極份子。
二、賞郵寫郵 愈加相得益彰
隨著生活和集郵水平的不斷提高,張震彪的郵品日漸豐富,購買和欣賞郵品成為他最大的愛好。看著自己新得到的紀念郵資封和紀念郵資片,張震彪想到;這些新穎的郵品問世時間短,許多青少年集郵者不感興趣,未將它們列入收集范圍。獨樂不如眾人樂,何不寫成文章,讓更多的人分享知識與快樂呢?于是,他嘗試著寫出幾篇稿子,投給《寧夏日報》新開設的副刊版面。1990年,《寧夏日報》副刊發表了他的郵文《郵品新姐妹》。文章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詳細介紹了這些新郵品,引起了讀者的好評。以后,又陸續發表了《(郵票奇案)中的珍郵》、《別致的系列郵票》等富含郵票知識,充滿新穎趣味的文章。初次見報,雖然只是豆腐塊樣文章,卻使張震彪欣喜異常,也給了他極大的鼓勵和鞭策。他又把集郵與醫學專業相結合,在《健康報》發表了《中國的醫學郵票》郵文,后又相繼在《寧夏日報》及其他郵刊發表了《小型張專題集郵》、《猴票猴封猴戳》、《美國雞票轟動郵壇》等14篇郵文。1992年,在包括《寧夏集郵》等報刊上發表了17篇文章。
業余時間寫郵文,給了他極大的樂趣和快慰,起初,也引起單位領導的不滿,一位領導曾拿著他的文章對他說:“你要是再不務正業,我就把報紙撕了”。這位領導顯然把集郵文化與玩物喪志劃上了等號。迫于當時的景況,張震彪只好暫時偃旗息鼓,擱下心愛的筆,而且一撂就是幾年。1997年,張震彪重新奮筆郵壇。這當中還有個小插曲;張震彪的夫人劉老師,是中學的語文教師,張震彪初寫郵文時,先念給劉老師聽,因為張震彪是上海人,許多字發音不是很標準,,劉老師就為文章修改使用不當的錯別字和語法,并為文章修飾潤色。這也使得張震彪的文章更加文筆流暢,妙筆生花。當然,現在早已不用劉老師“把關”了。
張震彪被吸收為寧夏集郵協會學術宣傳委員后,創刊前夕的《中國集郵報》向各地方郵協約稿,他的《濃妝淡抹總相宜-對新郵評論的一點看法》文章,被刊登在1992年7月1日發行的創刊號上。成為唯一登載在創刊號上的寧夏作者。而且這篇文章又接連刊登了幾篇與其不同看法的文章,引發了一場《中國集郵報》創刊后的第一次小小爭鳴。
三 研郵論郵 貴在堅持不渝
張震彪寫的文章和他本人性格一樣,親切隨和,如同與老友對面而坐,侃侃而談,樸實無華,觀點明確,有感而發。毫無華麗詞藻的堆砌。既有對票封戳片欣賞品評的絕妙好詞,也有對集郵行為郵德郵風的直抒己見、更有對郵人郵事親切回憶的浮想聯翩。品評郵票;《時代的記錄 歷史的見證》,方寸世界娓娓道來。一事一議;《從我說起….從我做起》,由點及面頗有見地。回憶郵友;《遍數郵友少一人》,情真意切令人難忘。幾年來,張震彪伏案勤奮不止,先后在《中國集郵報》、《北京郵聲》、《甘肅集郵》、《新疆集郵》、《武漢集郵》、《哈爾濱集郵》》、《慶陽集郵》、《益陽集郵》等全國四十多家省、市集郵報紙和郵協會刊以及民間刊物上發表文章300多篇。珠江文藝出版的《郵緣情深》和天柱山文化公司出版的《友情傳真》等書,都選登了他的文章。平均每年都有60多篇文章見報,這個成績是很了不起的。它極大的提高了寧夏郵人集郵賞郵的知名度和集郵水平,也在全國各地結識了大量的郵友郵情。
張震彪一直用筆寫稿,他每次寄稿時,為了使自己的文章寄出有音,刊用有信。就在每次寄稿時都附上張郵資片,左側添好自己的郵編,空白處上方寫上“郵文回音卡”,其下依次寫上郵文所投的刊物名稱、自己的郵文題目、編輯意見和簽名。在片右側預先留好自己地址、姓名,預留下寄信人地址、郵編,由編輯填寫,以便回寄。這種創新的“郵文回音卡”,做法很新穎,既是為了對自己的郵文負責,同時也為編者提供方便,是為解決投稿的的一種創意,體現出張震彪認真負責的精神和謙虛好學的禮貌,在編者與作者之間搭起了溝通的橋梁。受到許多刊物編者的歡迎。山西民間郵刊《郵旅》主編郝文成專門著文給予了由衷贊揚和高度肯定。
張震彪說;我將總結過去,展望未來,寫出更多更好的郵文,為寧夏和銀川集郵譜寫新曲。“勤奮不已,天道酬勤”。張震彪為了提高寧夏的集郵水平和傳播集郵文化,依然在伏案勤奮耕耘。我們期待他在郵壇寫作上,堅持不渝,筆翰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