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京華、三晉等十地民間極限集郵研究會聯合編輯主辦的極限集郵雜志《極限集郵者》自2011年第一期起正式更名為《中國極限集郵》,我于3月24日收到了改刊后的《中國極限集郵》雜志。《極限集郵者》雜志的此次改刊,主要是雜志版式由原來的小16開本改為國際標準的大16開本,對原有欄目進行了梳理,確立了相對固定的欄目,雜志的文字與圖片也作了相應調整,設立編輯部執委會作為辦刊的協調機構。
《極限集郵者》雜志走過了十年的聯合辦刊之路,風雨兼程,收獲頗豐,受到了廣大極限集郵愛好者的歡迎和肯定。我從《中國極限集郵網》上了解到眾郵友針對此次改刊,發表了許多熱情洋溢的觀點,大部分郵友對改刊表示了祝賀與期望,但也有不同的聲音,并引發了不小的議論。現將部分極限郵友的觀點選錄如下:
北京延慶的孟憲利說:好!刊物名稱由《極限集郵者》改為《中國極限集郵》不僅僅是名稱的改變。她標志著這個刊物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更高的時代,也標志著中國的極限集郵方興未艾!讓我們祝賀她!蘇州的時永良先生:會刊更名很有必要,發刊詞大氣磅礴,鼓舞人心。期待新會刊,歡呼中國極限集新時代的到來!
北京的許運久認為:《極限集郵者》自2011年第一期起更名為《中國極限集郵》——非常好!確立了《中國極限集郵》雜志是中國極限集郵的核心期刊的地位。呵護她是我們每個極限集郵者的責任,保證質量是《中國極限集郵》雜志的生命線,保證質量是呵護其核心期刊地位的關鍵!
廣西南寧的粟兵先生則希望:《中國極限集郵》不斷提高稿件質量,不斷提高編刊水平,不斷提高印刷檔次,真正體現大國氣派、極限氣度!浙江紹興謝冰冰先生更是振臂高呼:中國極限的大氣,極限集郵的霸氣!
上海蔡志明先生認為:在這個時候改刊,有歷史意義。我們中國現在搞極限的、玩極限的、自己玩的、一起玩的,可能都是世界第一,我們一定要在世界極限上有發言權。千萬不能像國際上鐵礦石一樣,中國用的最多,卻沒有定價權。四川巴中市李玉福先生以為:目前國際上都有了什么極限夕陽的叫聲!中國極限界更要團結,還要擰成一股繩,真正團結起來!我認為,該刊改的好啊!三刊早該合辦了!何必爭你我!中國極限集郵本來起步晚,尤其是老外說國片晚,國人也互相揭短!可是中國人口多,極限愛好者也多!改刊名這件事做得好!改成中國極限集郵就是要宣傳中國極限集郵!宣傳國片!宣傳中國文化!我們給予厚望!!
山西太原王飆先生則提醒大家:意義深遠,責任重大。謹記: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福建的陳霖官先生、鄭州的夏子霄先生、河南省李奎領先生都提議《中國極限集郵》季刊周期太長了,期望恢復全年6期。他們認為:中國最大、人數最多的極限刊物,早該更名了。不過,最好還是以前的全年6期。
極限集郵研究會、網絡極限會會員浙江建德市的胡文甫先生在《中國極限集郵網》上發表了題為“對《極限集郵者》改刊的一些想法”的帖子,全文如下:
國內三家主要的極限集郵期刊《極限集郵》、《極限郵訊》、《極限集郵者》,多年來互相競爭,各有特色,大家和氣相待,和諧共存,已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對繁榮極限郵壇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從今年開始,《極限集郵者》忽然改成《中國極限集郵》啦,還稱是《承前啟后,和諧發展》。這實在有點不講道理,中國1986年就有《極限集郵》刊物了,現在又出個“中國極限集郵”,這就是承前啟后?承誰的先,啟誰的后?這樣做一是霸道,二是妄自稱大,分明是有人為了個人或小團體的利益,在破壞中國極限集郵界的和諧氣氛。
一個刊物并非想第一就能成為第一了,要看雜志的質量,包括文章編輯質量,黑白、彩色圖編輯、加工、印刷質量等等,誰的刊辦的如何,這在中國極限界自有公論,并非自己吹出來的。在刊名上加個“中國”就是第一啦?這不招人笑話!
中國集郵領域中的幾大郵會如生肖會、文獻會、原地會,人數比極限界多吧,成果比極限界大吧?頭兒比極限界的硬吧?但他們有誰冠“中國”?他們不想冠嗎?我想還是個資格問題。《極限集郵者》只是我國極限集郵三個主要刊物之一,有資格、有能力自冠“中國”的稱謂嗎?
現在《極限集郵者》改成《中國極限集郵》,分明是不把《極限集郵》、《極限郵訊》放在眼里,極限集郵界的和諧氣氛一掃而光,稱中國極限集郵領域是國內所有集郵團體中最不團結的一個群體,其言不虛也。究其原因是名利在作怪。一個人、一個團體為名利所累,可以不顧團結、不顧友情、不顧氣度、不顧名聲,你可以顯耀一時,但不可能永世留名,翻翻集郵的歷史就很清楚了。$$分頁$$
這些文字放在手上幾天了,發還是不發總是在猶豫,我是三個會的會員,對于自己會的事,心中有話不說不快,終于鼓起勇氣發將出來,可能大塊磚頭立刻會拍將過來,我不會害怕,也不想反駁。
此帖一出,立刻引發了許多極限郵友的議論和點評:
四川成都的浦燕先生認為:名稱只是一種叫法,以前那個名稱很小氣,改為《中國極限集郵》聽起來就舒服了,改名我是非常贊成的。其實還有好多大氣的名稱,比如:中華、華夏、神州等,多了去了。
新疆張吉昌:我同意這個看法,以前就有過譚云東主辦的《中華極限集郵》這個刊物,后來沒有繼續辦下去。現在《極限集郵者》改名《中國極限集郵》并不意味著要欺壓《極限集郵》和《極限郵訊》,而是為了更有利于起到引領中國的極限集郵走向世界、面向未來的作用。我想這才是《極限集郵者》改名《中國極限集郵》的真正意圖。即使現在《極限集郵》和《極限郵訊》也改名更大氣一些,這也很正常,只要有利于極限集郵事業的發展,我們都是贊成的。他還信心滿滿地說:改刊后,刊名更有氣魄,可謂:代表著中國極限集郵在世界極限集郵領域中的宏偉力量;象征著中國極限集郵在世界極限集郵領域中的主流方向;預示著中國極限集郵在世界極限集郵領域中的大國地位;體現著中國極限集郵在世界極限集郵領域中的未來希望!
天津李術強:可能有很多一部分人的觀點和胡先生一樣,但是我覺得那是無事生非,沒事找事。改刊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況且,名稱就是一種叫法,為什么就不能叫一個大氣一點的名字呢?我們每個人在給孩子起名的時候都會想到這一點,為什么對一本雜志就不行呢?刊首語那篇文章并沒有欺壓任何一家刊物的不妥言語,希望大家不要咬文嚼字,搬弄是非,反之我倒覺得胡先生這段文字的出現倒是起到了煽風點火,推波助瀾的作用。
廣東杜永凱:胡先生說得真好,一個刊物并非想第一就能成為第一了,也不是被評為什么最優秀刊物稱號就是最好的刊物,要看雜志的質量,包括文章編輯質量,黑白、彩色圖編輯、加工、印刷質量等等,更重要的是要看訂刊的人數,否則就等于沒有資金來源,最后所出的刊物只會是越辦越薄,誰的刊辦的如何,這在中國極限界自有公論,并非自己吹出來的。事實已經為我們做出了最好的回答。其實改刊名只是一個很普通的事情而已,以前那個名稱很小氣,改為《中國極限集郵》聽起來就舒服了,改名我是非常贊成的。十年前,我們宣布合刊時,就有人堅定的反對,事實做出了最好的回答;一年前,有人為某刊物一次印錯而宣布退訂,結果該刊并沒有因為他的退出而停刊,反而成為了該刊更加仔細校刊的動力;今年,又有人為反對改刊名而發牢騷,結果……以往的事實證明,并不是因為有人反對的改革就會失敗,中國的極限集郵者們不應害怕,也不想反駁。還是讓事實來做出回答吧。期望胡先生與所有的中國極限者一起來見證《中國極限集郵》發展壯大的過程。
江西宜春胡志雄:我覺得現在的三個極限郵刊很多東西大同小異,不少重復的內容。所以我原來3—4種都訂,現在只選訂一種。個人認為不如把“三足鼎立”合而為一。可以維持雙月刊,把刊編精一點(專設一個爭鳴欄目,不同觀點可以保持爭鳴),每期份量加大一點,適當把刊價提高一些。年終再搞個總目錄,這樣便于查找資料。我知道說歸說,做起來肯定不容易的,會有很多實際問題。
山西太原的張濤先生認為:民間辦刊已屬不易,況且規范刊物名稱,提高刊物質量,任重而道遠。希望國內的極限集郵愛好者擯棄前嫌,精誠團結,放下地域偏見,繪就極限藍圖,心往一塊兒想,勁往一塊兒使,借著改刊的春風昂首前行,為我們共同的愛好添磚加瓦,為我們共同的愛好出謀劃策!
臺灣原圖集郵研究會的朱志平非常贊同張濤先生“希望國內的極限集郵愛好者擯棄前嫌,精誠團結,放下地域偏見,繪就極限藍圖……”的觀點,并留言說:我出生在大陸,隨父母來臺灣才五歲,讀初中時必須接受“三民主義”學習課程,認真說來“三民主義”也不是什麼毒蛇猛獸,只是孫中山先生的演講集而已,但當時小小年紀印象最深刻者是孫中山一生憂國憂民,在闡述“民族主義”中提到中國人是一片散沙,意味“中國人最不團結”的話,(注:孫中山《民族主義》第一講:“但是中國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團體,沒有民族的精神,所以雖有四萬萬人結合成一個中國,實在是一片散沙。”)目前國內相同極限刊物還有幾處,各自為政,何不放下本位主義,團結一致發行?集中稿源,輪流編刊,相信每月出版一期應不是問題,您以為如何?
廣東的杜永凱先生則說:可以理解,但是并不是期數多的就是好刊,關鍵在于刊的質量要有保證,可讀性要高,哪怕你在什么“全國優秀刊物”的光環底下,也不可回避這個問題,近年來有些刊物已經陸續改成季刊、半年刊,就是為了有更多的時間來編刊,以保證刊的質量,爭取得到更多訂戶的信賴與支持,希望各位能夠諒解。
上海的周國裕先生:我玩極限集郵也是退休后在幾十年集郵基礎上加了一項樂趣,古稀之年的小阿弟,在網上見識許多,總感到在這個圈子內有點火藥味、霸氣味。
武漢武昌的徐楊先生:最有說服力的是把刊辦好!把中國所有的極限集郵者都吸引過來,才無愧于《中國極限集郵》的稱號!!努力吧!!!作者:云林書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