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安大典,祭堂上郵票
肖小軍說,他經過考證后發現,中山陵曾經三次出現在郵票上。第一次為1929年,那一年的5月31日,也就是舉行迎接孫中山靈柩來寧,安葬在中山陵的奉安大典的前一天,郵政部門發行了一套“孫總理國葬紀念郵票”。這套郵票共四枚,其面值分別為一分、四分、一角、一元,顏色分別為橘黃、橄欖綠、藍色、紅色,發行量從5萬枚到300萬枚不等。
四枚郵票圖案均為中山陵的祭堂。文史專家向記者介紹,祭堂是中山陵的重要部分,由著名設計師呂彥直設計。中山陵祭堂長28米,寬22.5米,高26米,為一座中西合璧的仿古宮殿式建筑。據說,在呂彥直的最初設計中,祭堂應鋪蓋銅瓦,但由于銅瓦價格昂貴,不得不改用琉璃瓦。祭堂采取中軸線對稱的布置方式,同時又具有西方石造建筑的典型風格。
記者在民國郵票圖錄的資料里看到,“孫總理國葬紀念郵票”長34毫米,寬22毫米,郵票中間印著是祭堂的雄姿,四周有麥穗環繞,上面有“孫總理國葬紀念郵票”九個大字。雖然是方寸之間,但郵票上依然可以看到前述中山陵祭堂的大部分細節。
“鐘”形輪廓依稀可辨
航空郵票是20世紀常見的一種郵票的種類,也就是專為郵寄航空信件而發行的郵票。民國期間最早的航空郵票是在1921年7月1日發行的,圖案是飛機在長城上空飛翔。此后,“中華民國郵政”陸續發行過幾種航空郵票,其中就出現過中山陵的圖案。肖小軍對記者說,有中山陵圖案的航空郵票,是1946年9月10日發行的“航6上海版”,全套為一枚,面值27元,藍色。
記者在肖小軍的民國郵冊中看到,“航6上海版”上,右上角是一架民航飛機,飛機下方是從空中鳥瞰的中山陵全景。眾所周知,中山陵的整體形狀猶如一口大鐘,這就是呂彥直獨具匠心的“自由鐘”(或稱“警世鐘”)設計。呂彥直在他撰寫的設計說明中說:“(中山陵)其范界略呈一大鐘形。”而之所以設計成鐘形,則寄寓了積貧積弱的中國在列強的威脅下,時時要“警鐘長鳴”的深遠意義。
在這枚郵票上,可以依稀地看出中山陵的“鐘”形輪廓,并且看出中山陵的部分附屬建筑。
更有趣的是,郵票左上方有一座海拔不高,頂部平整的小山。肖小軍說,那就是江寧方山。想當年,紫金山到方山之間,地勢起伏不大,幾乎是一馬平川,因此,站在紫金山上可以清楚看到南京的南部門戶——方山。“而現在,從紫金山上眺望方山,已經不容易看到了,兩山之間有數不清的高樓。時代的變遷,從一枚小小的郵票上就可以反映,實在令人感嘆!”肖小軍說。
博愛坊的小插曲
中山陵第三次出現在郵票上,則是1947年5月22日的中華民國郵政發行的“國民政府還都紀念郵票”,編號為“紀22”。這套郵票一共有五枚,其面值分別為“100元”、“200元”、“250元”、“350元”、“400元”。“五枚郵票的圖案一致,都是中山陵入口處的牌坊,背景為中山陵祭堂!”
文史專家介紹,1937年7月,中日戰爭爆發,日軍步步緊逼南京,國民政府被迫于11月遷往大后方。八年抗戰勝利后的1946年5月,國民政府從重慶遷回南京,并在南京舉辦了隆重的還都典禮。因此可以判斷,這套郵票應該是為了紀念“還都一周年”而發行的。
肖小軍收藏的“國民政府還都紀念郵票”設計精美,印刷得非常清晰。主題圖案是中山陵的大牌坊,也就是“博愛坊”。博愛坊是呂彥直在中山陵設計上的又一精彩之處,此牌坊高11米,寬17.3米,為四楹三開間。牌坊上刻著云紋、蓮花紋等各種花紋,坊的頂端覆蓋著藍色琉璃瓦,橫楣上正中有一塊石匾,中間是孫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字。
關于這個牌坊,還有一段小插曲、據說,建設牌坊時,西邊的柱子由于工人疏忽少鑿了將近1米,比其他三根矮上一截。按照當時的規定,犯了這個錯誤的工匠是可以被處以極刑的,但被孫中山的兒子孫科阻止了。后來,建筑師們想辦法補救,小軍說,如果拿著望遠鏡細細看這枚郵票,說不定能看到博愛坊西邊柱子上補接的痕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