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報道,一種全新的郵資購買方法從2011年4月1日起在丹麥實施。寄信人無需購買紙質傳統郵票,手機發送短信付郵費即可。電子郵票的推出,令人擔心百年歷史的傳統郵票是否會被取代。
丹麥郵政部門新政規定寄信者無需粘貼郵票,只要向指定號碼發送短信即可用以支付郵資。支付成功后,系統會返回一個特定代碼,寄信者只要將這個代碼寫在信封上,交由郵政服務人員的掃描器讀取后就可證明其已經付了郵資。
其實在丹麥之前,德國郵政早在2008年就開始了通過手機短信購買郵資的辦法。國際上陸續有國家開始在郵票領域實行“電子化”,不知中國是否也會考慮推出這種“電子”郵票呢?帶著這樣的問題,記者詢問了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郵票發行部的內部人士得知,中國現在還沒考慮實施“電子”郵票。
郵政內部人士:沒有,現在我們沒考慮這事。郵票本身那樣的話,就沒意義了。這并不是完全解決郵資本身的問題。要是為了解決郵資的話,我們現在可以不貼郵票,郵資已付就可以解決了。
原來,郵票在中國已經不再主要是為了寄信,更多是集郵愛好者收藏。
郵政:從民間老百姓通信來說,這個量應該是大幅度減少了,但是作為收藏者集郵愛好者,現在是越來越多。現在更多郵票可能買了都不會去用。全都作為收藏了。
隨著科技的發展,手機、電子郵件和社交網絡正日漸取代傳統郵政的功能。有人擔心,百年歷史的郵票正在被高科技取代。集郵門戶網總編輯閆斌認為,科技的發展并不會讓郵票文化消失,郵票以后更多的是作為藝術品被收藏。
閆斌:現在郵票發行量只有每套郵票1000萬,1000萬沉淀下來,全是收藏的,有10%用來通信就不錯了。跟電子郵件跟電話都沒關系,再發達也有收藏品,它跟金銀幣的意思是一樣的。
集郵愛好者們更是否定了郵票文化會消失的擔心。傳統紙質郵票給人們帶來的美的享受是“電子”無法比擬的。
集郵愛好者1:我集郵60多年了,我上學的時候就集郵,現在70多了,我一直都沒有放手,我始終在搜索尋覓。我覺得這里面還是有樂趣。
集郵愛好者2:我想郵票是非常精美的工藝品,如果都變成電子的,只不過是一個交款的憑證,我覺得就沒有什么意思了。我不以盈利為目的,就是喜歡,看它是一種陶冶情操。
集郵愛好者3:我感覺紙質郵票魅力所在就是它太吸引人了,藝術性、可看性,一種美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