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第 7期《集郵》刊載二陽的文章《試樣、印樣和樣張》,曾對長期沉寂的集郵界引起強烈反響。文章清楚地表明,在已經出版的各種集郵工具書上,對這三者的稱謂相互混淆,使人難以區分。例如,有的將“印樣 Proof”定義為:“用雕刻母模或母模制成大版在印刷機上打印的樣張” 。也有將“印樣 proof” 定義為:“ 在郵票印制前從原模或印刷版上印出的樣張”,更有將 “ essay”譯成“未采用圖”并定義為 “未被采用的郵票設計圖稿和印樣” 等等。造成這種混淆的原因大概與過去我國集郵界長期使用“試模樣票”、“試版樣票”、“試色樣票”、“試機樣票”以及“未采用樣票”等集郵用語有關,而沒有將Essay、Proof和Specimen嚴格區分開來有關。顯然,三者都是混淆了印樣、樣張與試樣的概念,因為它們三者誰也包容不了誰,它們之間沒有“屬”與“種”的關系。
試樣、印樣和樣張一向是受到廣大集郵愛好者和集郵家珍重和追逐的特種郵品。那么這些術語都是如何定義的,他們之間的關系與區別是什么?恐怕還很少有人說得清楚。甚至,在集郵工具書中也是把這些術語的概念相互混淆,模糊不清。這是由于,長期以來,樣張、試機樣票曾被當年的郵政部門規定為禁品,既不能用于編組郵集參加展出,也不能公開流通。他們認為,試機樣票是郵政部門的內部資料,若有外流現象屬于管理不當,因而郵政部門對試機樣票一直管理嚴格,以致多年來介紹試機樣票的文章鮮見于集郵報刊,一些有特色的試機樣票也湮沒無聞。這種封閉狀況再也不能延續了。應該依據國際慣例,盡快弄清楚這些術語的確切涵義以及其間的關系與區別。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我們的集郵水準,才能早日與國際接軌,趕上世界集郵發展的趨勢。
廣大集郵愛好者,尤其是有志于在FIP各類競賽郵展上力爭高獎的集郵家,尤為重視對“試樣”(Essay)、“印樣”(Proof)和“樣張”(Specimen)的收集與研究,因為無論是按傳統模式或是專題模式來編組郵集,沒有這類素材的展示是要丟分的。同樣,如果不能正確地將這三者區別開來,并在相應的貼片上做出恰當的文字說明,還是會丟分的。改革開放日益深入,形勢要求我們審時度勢,按照國際慣例規范‘樣票、試樣和印樣’,并發掘和認定中華民族的‘樣票、試樣和印樣’。
其實,集郵專業用語“樣票”(或“樣張”)、“試樣”和“印樣”并不復雜,它們分別對應的英文是‘Specimen’、‘Essay’和‘Proof’。而且,采用這樣三則專業用語“樣票”、“試樣”和“印樣”,可以毫無遺漏的包括了這方面的全部內容。應該指出,這樣限定是嚴謹的,不容許有任何隨意替代。即三者之間不存在“屬”與“種”的關系。
一、樣票(Specimen)
樣票(Specimen)的定義是:在已發行的或已大批印就準備發行的郵資票品上再加印、加蓋或用針孔穿出‘樣張’、‘樣票’、或‘Specimen’之類的中英文詞語的郵資票品。除上述標記外,其余均與原郵資票品完全相同。
“綠衣紅娘”樣票
是我國郵史上最早一種備受中外集郵家垂青的樣票。清政府首開國家郵政,在紅色印花稅票上用綠色油墨加蓋“暫作洋銀小字二分”字樣的郵票芳名謂“綠衣紅娘”。在“綠衣紅娘”上用黑色油墨印上英文“Specimen” 字樣,即“綠衣紅娘”樣票。在正票上加蓋英文“Specimen” (樣票)一詞便成為樣票,這就是我國傳統上的慣例。
民國“開國紀念”樣票
1915年12月(民國四年二月)發行“開國紀念”郵票 雕刻版 P14 29.5x22mm 10x10=100枚/版 全套3枚:5分 紅 ;10分蘭;50分 綠。在此票上加蓋黑體英文“SPECIMEN” (樣票)字樣,便成為民國“開國紀念”樣票(圖1)。如此被稱為樣票,已經成為我國的慣例,當然也是國際慣例。$$分頁$$
二、試樣(Essay)
試樣(Essay)的定義: 為了測試郵資票品印刷裝備,而印制出來的各種局部的、整枚的或整版的類似郵資票品樣式的或與其印制有關的各種樣品,然而這種樣品在已發行或未發行的郵資票品中均找不到與其完全相同之郵票圖稿與相應文字。
《紅燈記》試樣 當今郵票市場流傳的《紅燈記》試樣(圖2)的圖稿是“紅燈記(京劇)”劇照。均與發行及未發行的任何郵票圖稿無關,為北京郵票廠1970年在上海第三印刷機械廠總裝配的“唯發機”試機時的試樣。圖幅35x27.5毫米,票幅38.5x 31毫米,齒孔11.5度,無背膠,整版7x10=70枚;票面上僅僅印有金色“國產郵票機試印樣”字樣。其圖稿是京劇‘紅燈記’劇照,與任何郵票圖稿無關。但是依據這些說明數據,雖然沒印中國郵政、CHINA、面值以及郵票編號,還是符合試樣的定義的。因此,其確切稱謂是紅燈記試樣(圖2)。
《色譜構成》試樣 這是河南省郵電印刷廠引進德國海德堡MOF型膠印機在試印初期印制的試樣,票幅30x40毫米,齒孔12度,整版10x5=50枚,圖案為色譜構成,票面無任何文字。雖然票面構圖簡單,并且沒有任何文字數據。但是,從其構成過程可以看出,是符合試樣的定義的。;理應稱為《色譜構成》試樣(圖3)。
“保衛珍寶島”試機樣票(圖4) 1971年北京郵票廠試驗唯發印刷機械印制的試樣。圖稿為當年孫玉國在戰場上的一張影象,與任何郵票無關。圖幅27.5x40毫米,票幅35x25.5毫米,齒孔11.5x11度,無背膠,整版5x10=50枚,票面無文字,彩色影寫版印刷。因此,其確切稱謂是“保衛珍寶島”試樣。
磷光郵票試樣(圖5) 1977年北京郵票廠與廣東省郵電科研所、廣東省原子能研究所與聯合研制印制磷光條杠郵票的試機樣票,票面印有“磷光郵票試樣”、“1977”字樣。與《紅燈記》試樣相似,票面上已經印有“試樣”字樣。顯見,試樣一詞是我國集郵范疇的慣例。
共青團試樣 1989—1994年印有共青團團徽的票品陸續面世(圖6)。從票面上顯見,除團徽之外,還印有“優秀共青團員”、”基層團委授”等字樣。其圖稿與任何發行或未發行郵票圖稿無關,因此可稱為共青團試樣。試樣規格:1989年、1990年及1991年為30x20mm,1994年為27x20mm;齒孔度數:P11 1/2.
此種共青團試樣在印刷過程中,由于套色進程出現差錯已經發現1989年和1994年的試樣有套色嚴重移位的錯體票(圖7)。
三、印樣(Proof)
印樣(Proof)的定義:“是某種已發行或未發行的郵資票品,在其設計圖稿確定后,直至正式開機成批印制、加蓋或改值之前的過程中,因審批、贈送、選擇優化和印制工藝等項之需要而試印出來的各種局部、整枚或整版樣式的一種樣品。它與其后正式發行或未發行的郵資票品之圖稿與文字完全是一樣的,僅在其圖稿與文字的不同演進階段,或者僅在暗記或細部的修飾上與之有所差別。一般而言,印樣與其正式發行或未發行的郵資票品在印制的樣式、文字、刷色、齒孔、用紙、整版枚數、背膠以及全張組合等方面存在著某些差別。”
因此,構成印樣的先決條件是郵票設計圖稿,即只能在擁有郵票圖稿的情況下,才可以制成印樣,反之,就無從談起印樣。所以,郵票圖稿是形成郵資票品及相關票品的至關重要的條件。過去如此,現在依然如此。
光復紀念郵票印樣(圖8) 民國紀1 光復紀念郵票1912年發行 P14 29.5x23mm 12全 12枚郵票采用12種不同顏色印制。在印樣上除未印面值外,其余與原票完全一樣。但是,此印樣與原票12種顏色不同,采用了黑色油墨印制,故又稱為黑印樣,顯然,從其形成過程可以看出,恰恰與印樣的定義相吻合。因此,印樣(Proof)的稱謂也是我國歷來的慣例。
《隆中對》小型張印樣(圖9) 具體到《隆中對》小型張郵票畫稿是怎樣呢?早在1990年第 5期《上海集郵》姚國秀的文章《‘隆中對’小型張未能出臺,設計者陳全勝深感惋惜》已經十分詳細地論述了陳全勝設計《隆中對》小型張郵票畫稿(即審定稿、完成稿),而且在該刊封 2上刊出了小型張《隆中對》小型張的郵票圖稿(此圖乃最先見諸集郵報刊的《隆中對》小型張圖稿)的照片。事實表明,《隆中對》小型張郵票圖稿是按照郵票發行局領導人指示精神,由畫家陳全勝創作,經過領導人審定的。理所當然,根據此種《隆中對》小型張郵票畫稿制版后所印的郵品,規范的稱謂應該是“《隆中對》小型張印樣”。而且,除未印“中國郵政”及“面值”外,均與《三國演義》(一)小型張‘千里走單騎’完全相同。然而正是由于這些差別,才確定了《隆中對》小型張印樣的確切稱謂。在中華郵史上,出現過多枚郵票印樣,然而,小型張印樣還是第一次。因此,顯得尤為重要。
應當指出,正是由于沒印“中國郵政”及“面值”才構成印樣,否則就是一枚正式發行的小型張了。
現在社會流傳的另類“《隆中對》小型張樣票”(圖10)是怎么回事? 從票面上可以看出:在《隆中對》印樣的畫面池塘旁有一水牛,而另類“《隆中對》樣票”則沒有;后者票面上又有十分醒目的標題與作者落款,而前者則不存在。據此,可以認為另類“《隆中對》樣票“是用送審圖稿(畫家的一件作品)印制,因為任何郵票圖稿上是不能顯示標題與作者落款的。此外,另類“《隆中對》樣票”是用無背膠銅版紙由普通印刷廠印刷,印制十分粗糙,也不能認為是郵品。因此,另類“《隆中對》樣票不能稱為樣票,更不能稱為印樣。那么是《隆中對》小型張印樣的贗品嗎?不是。因為另類“《隆中對》小型張樣票”的畫面不是翻印于《隆中對》小型張印樣。是紀念張嗎?因為紀念張上總是注明“紀念xxxx“,故也不是紀念張。最后,只能把另類“《隆中對》樣票”稱為小型張樣式的圖稿畫片,是比較貼切的。
《故宮和盧浮宮》印樣(圖11) 1998年發行1998—20 故宮和盧浮宮(中法聯合發行)(T),1套2枚,規格:40x30mm,齒孔度數:13,11x11.5 。當時,法國采用這套郵票畫稿做成雕刻版印版印制了單一深紅色小版張。除版別與原郵票不同外,其余與原郵票完全一樣。因此,其規范名稱應該是小版張印樣.
/1印樣(圖12右)— 特4—2003 萬眾一心 抗擊“非典” 20030519發行 P13.5x13 規格:30x40mm (圖12左) 。印樣(圖10右)的P13.5x13 規格:30x40mm,與原圖(圖10(左)的差別是,除用“03”替代“80分”與“非典紀念” 替代“中國郵政”之外,兩者的郵票圖稿、其文字“CHINA”與“萬眾一心抗擊“非典””完全相同。在郵票印制方面,原票的規格:30x40mm P13.5x13,而印樣的規格:30x40mm ; 11x11.5mm P13.5x13 .采用原票圖稿,在印制過程中做了這么多改變,是符合印樣的準則的。因此,其準確稱謂是,《特4—2003 萬眾一心抗擊“非典”》印樣。印樣版票為:10x5=50枚。
個10 歲歲平安 印樣 個10 歲歲平安 20051106發行,膠版印刷, P13.5 , 規格:36x36mm , 全套1枚, 背膠:G 小版張正票呈2x2四方連。其四周12枚副票上印有紅色12生肖剪紙畫。另一種版式是在原票四方連四周分布了與原票同樣規格的12生肖剪紙畫副票,形成一枚小版張。同時印行的“印樣”四方連也是在其四周分布了與“印樣” 同樣規格的另一種12生肖剪紙畫副票,也形成一枚小版張。膠版印刷 P13.5 規格:36x36mm 全套1枚 背膠:G 。兩者印制同樣精致,齒孔及裁切標準(圖13)。
現在取原票四方連(右)和“印樣”四方連(左)進行對比。兩者圖稿同樣是2x2排列的4幅生肖圖畫及相同部位配置的‘CHINA’,其差別是:“印樣”上用‘中國’代替原票上的‘中國郵政’, “印樣”上用‘80’ 代替原票上的‘80分’。可以看出,兩者采用了同樣的圖稿,在印制過程中,將‘中國郵政’改成‘中國’, 將‘80分’ 改成‘80’。 因此,用印樣的準則進行對比,恰恰是一枚印樣,是一枚“個10 歲歲平安印樣”(圖14)。
從上述分析可知,“樣票”(或“樣張”)(Specimen)是在已有郵票上加蓋中英文“樣票”(Specimen)或打上相應的洞孔而成,對于集郵者一目了然,分析研究的空間很小。“試樣”(Essay) 是采用與郵資票品的設計圖稿完全無關的圖案所印制,如果不是由印刷郵票的設備印制而成,有誰能說清是郵票“試樣”?但是,“印樣”(Proof)就全然不同于前兩者,是在確定設計圖稿后,直至正式開機成批印制之前的過程中,印出來局部或全部的一種樣品。它與其后正式發行或未發行的郵資票品之圖文完全是一樣的,僅在其圖文的不同演進階段,或者僅在細部的修飾上與之有所差別。所以,“印樣”會給人以更大的想象與探討空間,對于集郵者顯得更加重要。作者:憶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