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家具——坐具》郵票將于2011年6月20日發行(/1)。家具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典家具的特質,在于它不僅僅通過各歷史時期的演變,完善其服務于人類的使用價值,同時還凝聚著其在特定環境里形成的不同的藝術風格。古代家具以明清家具最為杰出,明以前的家具也基本不存世。 明清家具材質考究、工藝精湛,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典范,也是當前的收藏熱點。隨著當前經濟的發展,中國古典家具收藏也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并引發了我們關于中國古典家具的審美、價值、文化、情感、傳承等多層次的思考。
根據家具方面專家的建議,家具郵票擬按照功能分組發行,包括坐具、臥具、承具、庋具、雜具等。坐具郵票擬表現交椅、寶座、圈椅、鼓墩等。
交椅亦稱胡床,原為中國古代馬上民族的用具,通常被認為是從席地而坐向椅坐的轉變。交椅是馬扎的發展,也可以說是帶靠背的馬扎。交椅的結構是前后兩腿交叉,交結點作軸,上橫梁穿繩代座,可以折合,上面安一拷佬圈兒。椅圈一般由三至五節榫接而成,下由八根木棒交結而成,交結關節處,多以金屬件固定。整個造型,從側面看似多個三角形組成,線條纖巧活潑,但不失其穩重。因其兩腿交叉的特點,遂稱交椅。
寶座又稱寶椅,一般單獨使用。寶座是供帝王專用的坐具,在大型椅子的基礎上崇飾增華來顯示統治者的無上尊貴。凡專供皇帝使用的坐具皆稱為寶座。形式多種多樣,有些寶座的造型、結構和羅漢床相比沒有什么區別,只是形體較羅漢床小些。有人說是由床演化而來的,確實有一定的道理。寶座多陳設在各宮殿的正殿明間,為皇帝所專用。有時也放在配殿,一般放在中間或顯著的位置。這類大椅很少成對,都是單獨陳設。寶座多由名貴硬木制成,施以云龍等繁復的雕刻紋樣,有些雕工及其繁瑣,涂金漆,極富麗華貴。傳世明代寶座不是一般家庭用具,只有宮廷、府邸和寺院中才有。明代寶座形象,今天主要在壁畫和卷軸畫中才能看到,寶座食物則極為罕見。明國時期的寶座形式不多,數量極少。
圈椅由交椅發展而來。最明顯的特征是圈背連著扶手,從高到低一順而下,坐靠時可使人的臂膀都倚著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適,頗受人們喜愛。造型圓婉優美,體態豐滿勁健,是我們民族獨具特色的椅子樣式之一。
鼓墩又名“繡墩”、“坐墩”,因它仍保留著鼓的形狀,故名。鼓墩屬于高坐具椅凳類,歷來多為木腔鼓造型,平頂微凸,弧腹中空,保留著蒙皮革、釘鉚釘的形式。這種圓凳一般都是女子所坐,由于女子常在椅上裝飾自己所繡的絲織物,在它上面覆蓋一方絲繡織物,故又名繡墩。
官帽椅以其造型酷似古代官員的官帽而得其名。官帽椅分南官帽椅和四出頭式官帽椅兩種。所謂四出頭,實質就是靠背椅子的搭腦兩端、左右扶手的前端出頭,背板多為“S”型,而且多用一塊整版制成。南官帽椅的特點是在椅背立柱和搭腦相接處作出軟圓角,由立柱作榫頭,橫梁作榫窩的煙袋鍋式做法。椅背有使用一整版做成”S”形,也有采用邊框鑲板做法,雕有圖案,美觀大方。代冠帽式樣很多,但為一般人所熟悉的是在書中和舞臺上常見的,亦即明王圻《三才圖會》中附有圖飾的幞頭。幞頭有展腳、交角之分,但不問哪一種,都是前低后高,顯然分成兩部。倘拿所謂官帽椅和它相比,尤其是從椅子的側面來看,那么扶手略如帽子的前部,椅背略如帽子的后部,二者有幾分相似。也有人認為椅子的搭腦兩端出頭,像官帽的展腳(俗稱“紗帽翅”),故有此名。其說似難成立。因官帽椅的進一步區分即有“四出頭”(搭腦和扶手都出頭)和“南官帽”之別。而所謂“南官帽椅”是四處無一處出頭的。可見名為官帽,并不在搭腦出頭還是不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