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充滿智慧的中華民族,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一個曾經發明過印刷術的中華民族,終于在2006年生產出第一枚絲綢郵資片:中國商品出口交易會郵資片。
我們看到的絲綢郵票,是在絲綢上直接印刷郵票,而絲綢郵資片卻不同,是絲綢同紙張合璧印刷的產物,具說這個難度比生產絲綢郵票更難。
可以說,在這樣前無古人的創造中,生產中國商品出口交易會絲綢郵資片,是一次地地道道的“試水”,所以只印了5000枚就叫停了。
從生產出來的產品看,不是令人很滿意。不是印刷的不好,而是郵資片的四邊絲綢有些起毛。
絲綢上印郵票,可以上背膠,起毛的問題好像還不突出。絲綢郵資片不能上膠,起毛就成了突出問題。
三年過后的2009年,是國慶60周年。60年一遇的國慶,郵政部門當然會有動作,絲綢郵資片的生產再次上馬。這一次,在生產過程中,將絲綢郵資片的四周刷“金”,這顯然是一次成功的改進,起毛的問題徹底解決了。
當這枚為建國60周年獻禮發行的絲綢郵資片問世之后,收藏者發現,起毛的問題是解決了,心中不解的是郵資片的背面右下方有這樣一行很小很小的字:北京郵政廣告有限公司發布09-110102-11-0071-000
這是什么意思?是廣告絲綢郵資片嗎?
但是,仔細查看,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正面到背面,沒有一絲一毫的廣告內容。再拿出此前發行的虎年絲綢郵資片查看,在同樣的地方也有一行這樣的小字。
北京郵政廣告有限公司只有發布廣告的權限,并沒有發行絲綢郵資片的權限。上面又沒有廣告內容,為何要印上這行小字呢?原來,這完全是一種不應該有的“錯”。
由于生產發行的5萬枚天安門國旗郵資片和虎年絲綢郵資片都錯了,也談不上錯了就更有價值。
為了糾正這一錯誤,在2011年發行“兔年絲綢郵資片”時,糾正了這一錯誤,兔年絲綢郵資片上再也見不到這行小字了。
縱觀中國發行絲綢郵資片的整個過程,制作發行部門面對的由于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嶄新的工程,所以這項工作是一個摸索前進的過程。到了兔年絲綢郵資片問世后,走向成熟。期待6個月后的“龍年絲綢郵資片”的問世!
縱觀中國發行絲綢郵資片的整個過程,制作發行部門采取的是精耕細作的態度。漫長的6年時間只打造出了5套絲綢郵資片。包括一套絲綢極限片,也才只有6套。發行量也采取了“微量”,最高的品種也沒有超過5萬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