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收到幾位朋友寄來的明信片,這幾枚明信片都使用了郵政日戳銷郵資。
郵政日戳是郵政通信部門經辦郵政業務所使用的、標有時間和地名的戳記,是憑以確認郵政局所與用戶之間以及局所間、內部生產各環節間權責關系的印信。通常,郵政日戳在郵政業務中用以蓋銷郵票和在郵件及各種郵政業務單據上蓋用。郵政日戳獨具時間管理功能,是郵件傳遞時間和時限的查詢依據。其戳樣、地名和時間也是集郵者研究的資料,在法律事務上亦可作為物證。萬國郵聯對各成員國蓋銷郵戳使用油墨的墨色均有規定,郵政日戳須用黑色,郵資機蓋戳和郵資機簽條須用紅色。
加蓋日戳也有許多講究,蓋銷貼在信封、明信片或其他包封紙上郵票,銷印時郵戳只蓋在郵票上,封皮物上未蓋到郵戳,稱死戳;如將郵票從信封上揭下后,信封上無郵戳痕跡。記得有今年郵政賀卡兌獎的首日,有朋友為我寄來一枚兌獎小版張首日實寄封,就是因為郵戳全部銷在郵票上,信封上沒有戳的痕跡,形成了一枚死戳封,一旦小版從信封上揭下來,封上沒有郵戳印。當郵票漏銷,接收局會用郵戳的邊在漏銷的郵票上滾出一道墨線,稱為郵戳滾銷。
比較郵戳與郵票的歷史,就會發現,郵戳的歷史要比郵票長,當郵票還沒有出世的時候,郵戳就早已經應用了。世界上最早的郵戳是1661年英國郵政總局使用的一種小圓戳并在1786年使用了有年月日的日戳,一直沿用到今天。1840年郵票出現后,英國開始使用“馬耳他十字戳”,并另有刻制日期和時間的戳記與之配合使用。1860年美國開始使用一種“花式郵戳”。
郵政日戳在中國經歷了100多年,歷經大清郵政、中華郵政、解放區郵政、新中國郵政的等多個歷史時期,目前見到最早的是1872年2月22日上海海關兼管郵政時使用的郵戳。1878年大龍郵票發行是使用了中文橢圓戳,1897年1月13日啟用八卦戳,另銷漢英兩種文字的地名戳,1904年改用干支戳,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華郵政沿用大清郵戳,但改干支為民國紀年。在革命戰爭時期的解放區,郵戳沒有統一規格,但力求某一解放區內統一。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統一使用25mm圓形單線三格式日戳,少數民族地區使用的郵戳加刻少數民族文字,規格為30mm,1957年1月1日使用圓形單線雙月牙腰框戳,1995年6月16日開始使用圓形單線無格式郵戳。現行的郵政日戳分為普通日戳、機打郵政日戳(郵資符志)、特種日戳等。
日戳上的文字很有意思,有數字的、有姓氏的、有生肖的、有植物的、有動物的,有不少集郵者對郵戳也很有研究,同時催生了一些民間集郵組織,比如郵戳研究會、風景戳研究會、郵資機戳研究會等等。作者:楊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