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訊技術還不發(fā)達的年代,書信曾是人們使用最頻繁的遠距離交流手段,而郵票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張張印著圖案的小方塊,以其精致的外表與豐富的圖案吸引著人們的眼球。我國最早發(fā)行郵票是在1878年,一百多年來,不計其數(shù)的愛好者加入到集郵的行列中來。在南京就有著數(shù)目龐大的集郵隊伍。近日,記者跟隨集郵愛好者秦先生來到安品街79號朝天宮古玩市場的“劉氏集藏”,店主劉斌一邊掏出放大鏡一邊夾起一枚枚的郵票,自豪地介紹起他的這些“老朋友”。
集郵雕刻記憶年輪
郵票收藏迷秦先生向記者介紹,他的集郵生涯是從貧窮的孩提時代開始。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小孩子可以玩的東西不像如今這么品種繁多,當時看到信封上一張張圖案精美、色彩艷麗的郵票,就會情不自禁地撕下來夾在書里。秦先生對這些郵票如寶貝般珍藏,有時看到別人的好看郵票,也會想方設法去換。他說,以前并不覺得這是一種收藏,慢慢地隨著集郵興趣的日益濃厚,零散的郵票已經(jīng)無法滿足他的“胃口”,就專門跑到“鬼市”去淘整版整套的。秦先生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多數(shù)的老百姓家里都有收藏郵票的習慣。
寸紙寸金文革老郵票
見到“同道中人”的秦先生,店主劉先生很高興,向我們展示了他珍藏的一些老郵票。“紅色題材算是比較有代表意義的郵票之一”。劉先生拿出集郵冊,熟練地翻到其中一頁說道。記者仔細一看,劉先生所說的這套“紅色郵票”中,有一枚為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接見紅衛(wèi)兵的照片,其余十枚均為毛主席語錄。劉先生介紹說,這套1967年發(fā)行的面值為8分的“戰(zhàn)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是最早出現(xiàn)的“文”字頭郵票。整個內(nèi)容突出重點,為工農(nóng)兵所熟悉。文革時期郵票由于有著特殊時代的烙印,近年來一直受到藏家的關注。有關文革時期的郵品,在之前的拍賣會中也曾雄霸一時,價格更是扶搖直上。劉先生說,由于當時發(fā)行郵票的總套數(shù)不多,加上這一時期的郵票被大量消耗于通信中,使得這些飽含歷史的文革郵票留存下來的嶄新套票十分有限。
紀念郵票正走俏
自郵票誕生之日起,它還肩負著紀念及宣傳的使命。紀念型郵票是為了某一事件或場合特別發(fā)行的郵票。劉先生從文件夾里拿出一張輪廓較大的郵票向記者介紹,這是紀念郵票中的小型張。記者仔細察看后發(fā)現(xiàn),這張郵票比普通郵票略大,面值為2元。畫面主體是孫中山半身肖像。中山先生左手執(zhí)拐杖,昂首挺胸,神情堅毅,顯出頂天立地的豪邁氣概。紙邊上印有花紋及“孫中山誕辰120周年”字樣,整個畫面色彩厚重,品相極為精美。
劉先生介紹說,紀念郵票通常票幅比較大,且設計精致圖案豐富,沒有重印,有自己特定的發(fā)售期限。今年正值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全國各地收藏市場關于辛亥革命藏品銷售情況十分走俏。但盡管市場價格水漲船高,劉先生仍告誡集郵者們,在這類紀念小型張中,有的是金粉郵票,而金粉極易受潮脫落或變色,特別是南方地區(qū),空氣比較潮濕,品相很容易受損,收藏時一定要小心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