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暇時總喜歡去舊貨市場“淘寶”。前些日子,在舊貨市場中卻淘到了兩本十七八年前的“郵票購買券”。一本是1993年的,一本是1994年的,看到這兩本并不陌生的“郵票購買券”,我的思緒飛回了那個年代……
那時集郵者不像現在這樣,把全年的郵票預訂金一次交夠,而是在每年新郵預訂時交2元錢買下一個“郵票購買券”,就等于有了新郵的購買權。如同20世紀80年代其他“購物券”一樣,“憑證供應”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郵票購買券”里印有24張券,每張券可以買一套新發行的郵票,按郵票的發行順序憑券購買,比如生肖郵票是一年中的第一套,那就使用1號券買,如果24張券用完了,還有郵票發行,營業員就會在本子上登記、蓋章來表示已購買某套郵票。采用這種辦法購買新郵,在廣西桂林有很多個年頭,后來使用電腦了,采用IC卡作為新郵預訂憑證。現如今,年輕的集郵者恐怕很難想象當時那個年代的“土辦法”。這小小的“郵票購買券”,不僅記載了集郵的歷史,也留下了我與它們的情結。
記得那些年,桂林市郵票公司的“郵票購買券”圖案都是由我親手畫的。現在看起來,土是土了點,但那時我還是花了很大工夫的。每年的“郵票購買券”封面都是以生肖為主,配以桂林山水畫,里面的24張券畫上24種不同的圖案,每年的24個圖案又不能重復,對于我這個略懂一點繪畫的人來說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得用美工筆一筆一筆地畫。當然,如果叫那些畫家來畫那就不算什么了,記得當時郵票公司領導嘗試過叫畫家來畫,但需要的報酬之高,使集郵公司領導“望而生畏”。為了降低費用開支,那個年代桂林市郵票公司的“郵票購買券”也好,紀念戳也罷,都是由我這個不需要報酬的人來“操刀”的。作為員工,領導叫干啥就干啥,何況還可以“露一手”。
使用了那么多年的“郵票購買券”,自己又畫了這么多年的“郵票購買券”,當時竟一本都沒有留下來。當我在一個偌大的舊貨市場看見它,如獲至寶般興奮。它是一段難忘的歷史,是一段美好的回憶。作者:孫以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