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除了正式發行的紀念郵票和普通郵票外,還有一種“試制郵票”,由于不是公開發行,所以存世極少,屬于郵票中的“另類”。而南京的挹江門曾經出現在試制郵票上,這件事現在就更加鮮有人知了。
“試制郵票”又稱“試制票”。當時,在郵票正式發行之前,有關部門要設計好圖案、確定面值并印制一批來報批。如果這些試制郵票沒能通過,則取消發行,或者重新設計。一旦通過則正式發行。
民國成立之初,由于沒有及時發行郵票,有一段時間郵寄信件,是在清朝發行的郵票上加蓋“中華民國”宋楷體字樣。后來,交通部就提議要印行新郵票。經過討論,新郵票為紀念郵票和普通郵票兩種,文字用中文和法文兩種,圖案則擬用總統像和飛船(當時沒有飛機名稱,稱飛船或者飛艇)。
之后,交通部即令上海商務印書館印制紀念郵票和普通郵票的“試制郵票”。普通票的圖案為“飛船”低空飛行,下面隱約可見一座山。紀念郵票為方形,比普通郵票略大一些。票中孫中山的頭像臉部稍微偏右,上部印有篆文“中華民國郵政”6字,下為法文。兩旁分別有“光復”、“紀念”字樣。不過,這兩種試制郵票沒有被批準。
后來,財政部接到命令,重新設計了紀念郵票1種,普通郵票3種。財政部印刷局認為這次試制郵票的設計,被批準的把握性很大。于是,在全套試制郵票還沒被批準的情況下,就全部印刷出來。然而這套“試制郵票”的圖案又沒被批準。
如今,一款印有“挹江門”圖案的試制郵票也是珍品。這是當年為紀念國民政府還都南京而試制的紀念郵票,一套4枚,分別為20元、50元、100元和300元面值。票面圖案為行道樹,右首是一隊雄赳赳的部隊,行列整齊,步伐一致,向著南京城前進,寓意凱旋還都。中間是南京的“挹江門”,城門上是迎風飄揚的“中華民國國旗”。郵票上端橫排著“還都紀念”4字。
不過,由于當時在重慶的“中央印制廠”也跟著國民政府東遷,原本要發行的這套郵票被耽擱下來。而數量極少的“挹江門”試制郵票,也就成為郵票中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