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是一名專題集郵愛好者,癡迷搜集古今中外珍罕郵資票品,平時喜歡上網瀏覽早中期/1》,證實這是1949年9月東北郵電管理總局發行的“生產建設圖郵票”,平版,白紙,圖幅22x17.5mm,全張100(10x10)枚,齒孔10.5度,沈陽東北畫報社印刷廠印制。該票《目錄》編號DB140,1枚/套,1500元,刷色桔黃。
經研究,在郵局全張(100枚)的第32號票位上,票圖左側煙囪由原來2毫米加高至4毫米,但仍在原來2毫米高度處冒出黑煙。經分析,認為其生成的原因是:1、母模翻制子模時刻意劃上去的;2、母模翻制子模時沾上異物生成的。不管是什么原因,生成的結果稱為“子模特征”。這一發現經集郵文獻檢索未見文獻報道。此外,該版票齒孔間疏密不一,光齒、毛齒、盲齒并存,個別有漏齒(如第33-34號票之間第4齒為漏齒),同行齒孔排列不齊等。
筆者將這24枚方連郵票,用于《環境與健康》(5框)專題郵集中進行傳統集郵研究,用子模特征郵票講述治理環境污染的“故事”,并在集郵展品貼片的郵票下方說明文字中寫道:“1949年9月東北郵電管理總局發行‘生產建設圖郵票’,在郵局全張第32票位上左側,煙囪由原來2毫米加高至4毫米,稱‘子模特征’”。在郵票上方的專題說明文字中寫道:“東北老工業基地技術革新成效顯著,除改進燃煤設備、安裝脫硫除塵裝置外,加高煙囪等技術措施,節能減排,嚴控SO2排放總量,減少污染,提高環境的空氣質量”。
筆者在集郵展品中,初步學會運用珍貴郵票(郵品)進行專題拓展,嘗到了甜頭,記憶猶新。這應歸功于郵市“淘金”的新發現與新運用,在集郵實踐中不斷學習集郵知識的緣故。來源:博客論郵 作者:吳天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