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新郵發行時,《中國集郵報》和《集郵》等報刊總會有一些地方新郵銷售的報道,但我們也能從報道中了解到其所涉及的除了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外,也幾乎全部都是大城市,而中小城市根本沒有。其實大家都清楚,在新郵發行的首日,新郵零售很少能夠光顧中小城市,總公司的首日封也難以在首日現身。于是就形成了一方面看似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的大城市新郵銷售場面,另一方面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冷冷清清、望眼欲穿的中小城市的集郵門市和廣大的集郵愛好者。
《/1》郵票作為2012年的首枚郵票,又由于是生肖題材,我所在的城市在發行首日還是有零售的,但區區50枚,還全部撕成了單枚,每人限購一枚,四方連想都不要想,沒幾分鐘就全部賣完,晚來的只有一聲嘆息!今天3月20日發行的《/1》本地無票零售,這早就不是第一次啦!
有人把可以在中國集郵總公司開設的網上商城中購買到2011年以來發行的紀特郵票一事稱之為“是一件值得贊譽的事情”,但在我看來這不但不是件令廣大集郵愛好者值得贊譽的事,反而是令人感到悲哀的事情!新郵的發行公告中一再就出售辦法做出修改,先是“在全國各地郵局出售,”接著是“在全國指定郵政網點出售”,集郵門市都買不到首日的零售郵票,這正常嗎?誰能在新郵發行的當天隨心所欲地去購買到自己想要買到的郵票呢!現在買什么東西還需要頂風雪、戰酷暑、冒嚴寒、通宵達旦去排隊呢?那就是買中國郵票!這合情理嗎?新郵銷售根本就不能滿足郵人的需要,培養青少年集郵更是“紙上談兵”和“海市蜃樓”!反而衍生出大量的高附加值、高級包裝的郵品,可憐郵人囊中羞澀,只能“望而生嘆”! 國外發行的新郵在銷售期里幾乎是隨時隨地都可以買到的,為什么我們要一再做出各種各樣的限制呢?出售范圍還越來越小!為什么在還沒有滿足廣大集郵愛好者購買需求的情況下,就又開始去做所謂的銷毀呢?這符合節約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嗎?為什么不去踏踏實實地落實和解決在新郵銷售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和爭議,卻偏要去熱衷于搞網上銷售的作秀呢?是意識跟不上還是利潤在做怪?難道讓新郵上市要么打折要么一路走高才是郵票發行部門愿意看到的結果嗎?在應該買到郵票的時間和地點卻買不到,我們能叫好嗎?
3·15消費者權益保障日剛剛過去,我們希望像《中國集郵報》和《集郵》這樣的專業媒體也能將關注的視線投到全國的中小城市,那些大城市的熱鬧場景應該報道,但中小城市的集郵愛好者的遭遇更應該同情和關注,他們也應該享有與大城市的集郵愛好者一樣的權利和待遇,作為消費者他們也應該享有與大城市集郵愛好者一樣的尊嚴!作者:士兵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