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發行的《張大千國畫作品精選》、《潘天壽國畫作品精選》、《齊白石國畫作品精選》、《吳昌碩國畫作品精選》,成為《牡丹》加印片中的佼佼者。它分別選用了四位著名國畫大師各五幅精典之作,每套由5枚四縱連《牡丹》普資片為載體組成。四套片均沒有編號,片的正面右下角“郵政編碼”前沒有省碼,俗稱“無號”加印片,它們具有以下特點。
一、選題優秀,畫面精美
這四套片分別由潘天壽紀念館、齊白石紀念館、上海博物館提供原稿,具有權威性。其中吳昌碩、齊白石的作品以花果為主圖:姹紫嫣紅的牡丹,高潔韻逸的秋菊,婉麗有致的薔薇、燦若云霞的紫藤、水氣朦朧的墨荷、昴然向上的牽牛,以及碩果累累的蜜桃、澄黃如金的蘆桔等,眾多花果爭奇斗艷,令人賞心悅目。而潘天壽、張大千的作品則是以山水為描繪對象:前者筆墨濃重豪放、色彩單純、氣勢雄渾,其筆下的古松、怪石、懸崖、飛瀑給人以酣暢淋漓、古樸蒼勁的感受;后者則以格調奔放、氣韻生動、色澤明快的“潑墨重彩”畫風見長,作品中的云海遠山、小橋流水、垂柳漁舟等,無一不透露著細膩、精致、古樸絢麗的寫真精神。
每套作品還以清爽雅致的封套包裝,封面均印有古絹為襯底的大師名作,封背印有中英文對照作者簡介文字,藝術特色濃厚,15000套的發行量更顯珍貴難得。
二、版式特殊
每套郵資片由5枚四縱連《牡丹》片加印而成,由于前有《玫瑰》未裁切加印片出現擾亂市場,所以國家郵政局當時要求《牡丹》加印片,如果采用副券形式或者連印形式,必須裁切或者在片與片之間、片與副券之間有磨切線。而這四套縱四連片,片與片之間只印有虛線和“沿此線剪開后方能郵寄”的文字,而沒有磨切線,屬于規格變異。這在《牡丹》片中很少見,只有北京郵票廠為陜西印制的《朱鹮》雙連片中出現過,后來江蘇的幾套都是正片和副券之間沒有磨切線。更主要的是,這四套片郵資圖中“中國郵政”四字間距不均勻,左下角“國家郵政局發行”七字間距也不均勻,顯得與眾不同。歸納起來,有以下特征。
1、網紋角度:黑、紅、藍三色網紋角度為38°、8°、68°,一般非異距《牡丹》片黑、紅、藍網紋角度為15°、45°、75°。
2、郵資圖英文銘記“CHINA”寬為5.7mm,—般《牡丹》片為5mm。
3、郵資面值60分的“分”字特小,“分”字上端窄,筆畫邊緣有溢墨痕跡,與“60”的距離比較大,約0.7mm。
4、郵資圖中“中國郵政”四字間距不等。分兩種情況(筆者為敘述方便標為A版和B版):A版從上到下四枚分別是“郵政”、“國郵”、“中國”、“中國”寬距;B版四枚一致,都是“國郵”寬距。
5、“國家郵政局發行”七字也是間距不等。A版從上到下是“郵政、政局”、“國家、局發”、“國家、局發”之間窄距;B版四枚一致,都是“家郵、發行”窄距。由于有了窄距,所以“國家郵政局發行”中文和下面一行英文由一般片的左對齊,變化為“國”字第一劃處在英文“I”的右側。
以上幾點與1999年6月浙江發行的《普陀山觀音》和《南海勝境-普陀山》兩套都是縱六連片的異距情況完全一樣,應屬同一版型,即“國畫精選”A版使用的是普陀山的前四枚版型,B版使用的是后兩枚版型。由于無法確認國畫精選的發行日期,反之,如果畫畫精選發行在前,則是普陀山片使用了國畫精選片的版型。這些片都是1999年由江蘇郵電印刷廠印制的。
三、兩處錯誤
(1)A版片與片之間的“沿此線剪開后方能郵寄”文字是倒印的,對應的小剪刀在左側;B版“沿此線剪開后方能郵寄”文字是正印的,對應的小剪刀在右側。
(2)除A版的這個錯誤外,《潘天壽國畫作品精選》封底說明文字中,將“國家郵政局發行”錯印為“國家郵政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