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理自己收集的集郵文獻時,我偶然翻出當年大學期間自編自導的校園郵刊——《武夷郵苑》,這份郵刊雖然略顯單薄,目前也只出版了五期,但是卻記錄了我的一籮筐校園郵事。
這份郵刊的出版,緣起2008年武夷學院適逢建校五十周年,承接了南平市集郵展覽作為校慶期間的一項配套活動。借此良機,我提出復辦校郵協,此想法得到了郵協創始人趙健全老師的大力支持,學校還承擔了所需的全部費用。在籌劃郵協復辦的過程中,出版一份反映武夷學院集郵協會活動的刊物,成為其一的工作。
武夷學院的前身是創辦于1958年的南平師專,2007年升格為本科大學。早在1986年12月南平師專成立了集郵協會,并出版郵刊《師苑郵花》。進入新世紀以后,因受各方面的影響,校郵協處于停歇的狀態。直到2008年我考入武夷學院之后,機緣巧合地趕上了學校發展的好時期,學校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大力扶持學生活動,集郵協會得以“重出江湖”。
在籌辦新的協會刊物時,郵刊名稱是延續之前故名還是另起爐灶,成為我思考的問題。后來,經過與趙健全老師探討,決定將郵刊命名為《武夷郵苑》,將第一期作為“復興號”,并在《刊首語》中加以說明,這樣既體現了郵協的新貌,也是對《師苑郵花》的一種延伸。有了新的名稱,內容如何定位是重點。趙健全老師曾對我說,要把郵刊作為協會活動和武夷山郵事的史料記錄,讓刊物成為傳播校園集郵文化的好載體。按照這個思路,我在編輯郵刊的過程中將刊物的四個版面分別定為:協會動態、校園集郵、專題報道、方寸武夷。第一期《武夷郵苑》于2008年12月武夷學院承辦的南平市集郵展覽上與廣大師生和集郵愛好者見面。這四個版面中,我覺得值得一提的有兩個版面:“專題報道”和“方寸武夷”。
“專題報道”這個版面的內容是結合每個時期的重點集郵活動來進行組稿的,我們分別編輯了“紀念校郵協成立22周年”、“中國2009世界集郵展覽”、“朱熹郵票首發”等多個專題,向同學們介紹了當時集郵的熱點,也借此向他們普及集郵的知識。而“方寸武夷”這個版面,則有著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武夷學院所在的武夷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的遺產地,號稱“閩邦鄒魯,道南理窟”,是多套郵票的原地,所以我們開辟這個版面,以集郵的形式來向同學們介紹武夷山的地方文化。這個版面稿件的來源有南平市集郵協會老師的支持,也有我從圖書館的過刊中找出來的內容。譬如在第1期中,刊登了南平郵協程楷老師的《戚繼光題詩武夷山》一文、第4期和第5期分別刊登了《朱熹》郵票從申報到發行前前后后的經過,第2期著名郵票設計師鄒建軍老師寫的《三下武夷》,則是我從學校圖書館收藏的1994年第9期的《集郵》雜志中轉載而來的,再現了《武夷山》特種郵票設計的經過……除了將幾個版面盡量做好之外,我還利用擔任校報學生報社社長的身份,積極與黨委宣傳部老師溝通,爭取到校報2009年3月28日這期報紙的一個大版面,在校報做了一期題為《品郵品德立校園,集郵集郵育新人》的郵協專題報道,這算作是對《武夷郵苑》版面的拓展。
此外,這份刊物的刊頭在短短五期中,發生了三次變化。第一期郵刊因為時間匆忙又缺乏經驗,所以就簡單使用了電腦字體的楷體作為刊名;第二期和第三期的刊頭是我“移花接木”而來,采取吳邦國委員長題寫的武夷學院校名中的“武夷”二字,加上電腦楷書組合而成;從第四期開始使用集取書法家米芾字體的刊頭。多變的刊頭,為郵刊增色的同時,也希望為文獻愛好者增添收集的趣味。
看著這五份自己親手編輯和排版的《武夷郵苑》,不禁感慨這份武夷郵緣的珍貴,希望在未來的歲月里,我的學弟學妹們能繼續把這份郵刊辦下去,并使之更加精彩,讓這份小小的郵刊成為傳播先進校園集郵文化的窗口,成為所以武夷學院集郵人共同的美好記憶。作者:倪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