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桂花情有獨鐘,"人間植物月中根,碧樹分敷散寶黛",好一位傳統詩境的仙客;"凝是廣寒宮里種,一秋三度送天香",又堪稱華夏味覺天地里芬芳的極峰。桂花是神話,是月樹,是吳剛捧出的佳釀。臺灣的一部電視連續劇《八月桂花香》早已家喻戶曉,但臺灣一枚桂花郵票見識者就相對不多。它問世于1988年8月,是"十二時花"套票中嬌美的一枚,北京《集郵》月刊1995年第4期的封底刊出了她彩色的"玉照"。
文學的桂花出沒唐詩宋詞,享盡人間天上的浪漫。樹上的桂花卻終E碧葉遮顏,精微體態難得繪畫的風流。她沒有菊花流線的花瓣,也無牡丹奔放的花冠,更見不著山茶那漫野的錦簇和杜鵑那山嶺的盡染。"暗淡輕黃體性柔,情疏跡遠只香召",桂花是花不似花,把這"暗淡輕黃"置人方寸,臺灣郵票難能可貴開先河:它截取桂花串簇之局部,讓顆顆:芘米一如置于放大鏡下,底襯影影綽綽的草綠色,于是朵朵低垂含苞的花型連同絲絲伸進的線莖都一一清晰地凸顯了出來。
不過設計有"金粟"之譽的桂花來說,清晰與形象一如魚與熊掌,實難兼得:鏡頭一伸入花簇進行局部特寫,就騰不出空間給定型的葉片伴襯;而沒有花與葉的對比,就讓人無法感受出金粟"那粟微型的外在;再則同一套郵票中菊花是原大的五分之一,而桂花非但沒有縮小,反而有所膨脹,相形之中導致觀賞的視覺效果失真。我的第一印象就形成了西紅柿小黃花串之錯覺;其后又覺這花的"三圍"可與蘭花相媲美;第三眼方借標明的文字才明悉其"廬山真面目"。畦花聲名太大又天生微茫,似乎這也是設計中沒有辦法的辦法。縱觀海峽對岸數十枚花卉郵票,需要三看方得斗識的僅此一君,足見桂花難繪,"難于上青天"!
1995年4月祖國大陸的郵電部發行了桂花郵票一套四枚,入選的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四姐妹"一字排開,個個搖曳生輝,雅潔脫俗。
畫面上花陣疏密有致,枝葉組合配搭自然,空間透視與色彩透視相得益斟。加之印刷精美光可鑒人,備顯陽光嗍。"金粟"微小卻粒粒柔和悅目,魚和熊掌兼得的神妙神氣神彩,喜錙了萬千郵迷。
湖北繪花大師柬力釗真是好樣的,膽大藝高,精雕細鏤,額掛的汗豆當比花米更密集;展翅騰飛,"九頭鳥"直撲九天,蟾宮折檀,把四枝鮮活勃放的花枝銜入方寸,熠熠生輝,"當驚世界殊!"
千花萬花入郵花,蟾宮折桂我中華。桂花沁人心脾萬里飄逸的"天香"故然是畫筆難繪;但海峽兩岸郵花中那么多不謀而合的內涵又添"桂子",卻別有一番"地香"芬芳馥郁,彌漫在世界億萬炎黃子孫的心頭張"
出差閩東福安勝,她搖搖頭。早搖頭。我不甘心,寺廟、花地什么的手遙指城西。
翠竹碧森神怡依然性的翠,叢中色的赫然下端理石安頓后我即問服務員附近有否旅游名漫步小街,又問路邊的老者,他也搖抓問一蹦跳的學童,周圍有否公園、"紅領巾"眼睛一眨,說:"有!"小過喧嘩的"畬族中學",便步入一林蔭馬路,兩側立,修長的枝葉在頭頂密密交叉,把路編織成一條的拱形長廊,不時有爽爽竹風穿廊而過,令人心曠竹廊盡頭是富春公園"的大門,循門望去,園內叢叢翠竹組成的綠色天地。門票便宜得近乎是象征而此時我步八園中,一人獨擁整個公園的靜謐與碧人幸福地閉且雙目。眼一睜,這才見前呼后擁的竹悄然屹立著方巖碑,碑寬2米,高2米余,淡綠墻正中嵌著枚方形的墨色大理石,光潔的石面上目的是"傳由$萬里,國脈所系"八個鎦金大字,左周恩來"飄逸的落款使我肅然起敬。細細看,這大郵票狀,巖壁象邊框。在我這個郵人的感覺中,整得如同一枚立體的紀念郵票小型張,悄然夾在這綠溶溶的竹頁里!
我款款移步,"小型張"的背面嵌有一方漢白玉,玉面刻有如下文字:"1940年5月9日周恩來副主席為民族解放立旨,親題:傳郵萬里,國脈所系贈予參加會商抗戰后方通郵協議的林卓午作以獎譽,今逢盛世,為促成祖國統一,策勵國人致力振:興中華大業,立碑永志。"言簡意賅,看得出是反復斟酌后的精當文字。文中所提國共通郵之先驅林卓午乃福安人士,解放后曾任福建省政協委員,1959年逝世。981年4月25日其子林孝祥將珍藏完好的這一墨寶捐獻給國家。郵電部于同年5月9日發行了"傳郵萬里,國脈所系"紀念郵票一枚,但設計時隱去了林卓午的名字。
隔天一早離開福安時,我有一種郵迷特有的滿足感,真是蒼天不負有心人!從此在我心靈的收藏中,將擁有這枚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立體"小型張"。我真想把我這一感覺訴說給在曙色中漸漸遠去的福安,并告知每一位熟悉或陌生的郵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