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在古時是開始的意思,每月有3個“五”日,頭一個“五”(初五)即為“端五”,而中國傳統干支排序中五月為“午月”,所以“端午”也就專指五月初五。而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流傳最廣的說法是戰國時屈原大夫報國無門,五月初五投汩羅江而死,民間百姓為紀念屈原舉行的儀式衍化成許多端午節的習俗。
我們國家到目前為止只發行過一套以端午節命名的郵票,在2001年的端午節(2001年6月25日),國家郵政局發行了一套《端午節》紀念郵票,全套共三枚,這三枚郵票又分別代表了過端午節的三種習俗。
第一枚:《賽龍舟》,據稱賽龍舟的主要目的,一是祈求農業豐收,二是驅瘟疫。這枚《賽龍舟》郵票以我國傳統的木版年畫構圖,兩條龍舟你追我趕,舟上插著"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彩旗,一派吉祥氣息。
第二枚:《包粽子》,從唐宋以來,粽子已成為端午節和民間四季的美味佳肴。《包粽子》票面圖案,沒有采用傳統的吃食場面,而是別有新意地采用懸掛的如意節來喻旨粽子這一主題物象。
第三枚:《避五毒》,在古代,5月俗稱“毒月”或“惡月”。5月5日這一天,小孩子都要到外婆家去,謂之躲“午”,并要頭戴虎形帽、身穿五毒衣、肚帶香囊,以防邪祟。還要用大紅紙剪成“五毒”(蜈蚣、蝎子、壁虎、蜘蛛、毒蛇)圖,帖在屋內表示鎮壓。《避五毒》畫面中表現的是,用虎形葫蘆符驅五毒的情景。《避五毒》以虎形葫蘆符作為主圖物象,腳踩流云,背負寶劍,可謂威風八面。
最早發行以“端午節”為名郵票的國家其實是中國香港,早在1985年6月19日中國香港便發行了一套《端午節》郵票,全套共4枚和一張小全張。其實除了中國香港以外,像臺灣、中國澳門等也都發行過以端午節為主題的紀念郵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