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郵政定于2013年6月16日發行《金銅佛造像》特種郵票1套6枚,小型張1枚。詳情如下:
志號:2013-14
圖 序 圖名 面 值
(6-1)T 五代•銅鎏金觀音菩薩像 80分
(6-2)T 宋•銅鎏金地藏菩薩像 1.20元
(6-3)T 明•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像 1.20元
(6-4)T 明•銅鎏金無量壽佛像 1.20元
(6-5)T 明•銅鎏金文殊菩薩像 1.20元
(6-6)T 明•銅鎏金普賢菩薩像 1.20元
小型張 隋•銅鎏金佛教造像 6元
郵票規格:30×50毫米
齒孔度數:13.5度
整張枚數:版式一 16枚、版式二 12枚(2套)
整張規格:版式一 150×240毫米、版式二 174×180毫米
小型張郵票規格:74×82毫米(異形)
小型張外形規格:94×130毫米
小型張齒孔度數:13度
版 別:膠印
防偽方式:防偽紙張、防偽油墨、異形齒孔、熒光噴碼
設 計 者:夏競秋
攝 影 者:趙山(三、五圖)
資料提供:中國國家博物館、蘇州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觀復博物館、首都博物館、西安博物院
責任編輯:陳靜芝
印 制 廠:遼寧省沈陽郵電印刷廠
《金銅佛造像》特種郵票取材地與原地郵局
6月16日,中國郵政將發行《金銅佛造像》特種郵票一套6枚,小型張1枚。郵票表現內容包括五代•銅鎏金觀音菩薩像、宋•銅鎏金地藏菩薩像、明•銅鎏金釋迦牟尼佛像、明•銅鎏金無量壽佛像、明•銅鎏金文殊菩薩像、明•銅鎏金普賢菩薩像,小型張表現內容為隋•銅鎏金佛教造像。郵票設計者為夏競秋。郵票大版整版16枚,整張規格為150×240毫米,另有小版張發行,小版整版12枚(2套)郵票,整張規格為174×180毫米,《金銅佛造像》特種郵票小版見圖稿。
該郵票取材于西安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觀復博物館、首都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珍藏的六尊金銅佛造像,分別為釋迦牟尼佛(明)、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明)以及象征愿力地藏王菩薩(明)、象征實踐普賢菩薩(明)、象征智慧文殊菩薩(明)、象征慈悲觀世音菩薩(五代)。小型張取材為《西方三圣像》,充分展現了我國古代不同時期高超的金銅佛造像藝術。
據了解,近年來,以金銅佛造像為代表的佛教藝術品在國內外大型拍賣市場上拍賣價格屢創新高,其收藏前景十分看好。此次中國郵政即將發行的《金銅佛造像》特種郵票,生動地展示了我國古代高超的金銅佛造像技藝,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收藏價值。
金銅佛造像是指用用銅或青銅鑄造,表面鎏金的可移動的佛教造像,又稱“銅鎏金佛像”。這種佛像在東漢末年始建于記載,在佛教初傳期多被稱為“金人”,它大體上是伴隨著佛寺的興起而發達的,多供養在宮中或佛寺,在南北朝至唐代日漸繁盛,延續至明清,現存早期金銅佛像包括世品和出土文物兩大類,存世極少,它們是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瑰寶。
五代•銅鎏金觀音菩薩像,高53厘米,1959年出土地金華萬佛塔地宮。現收藏于北京國家博物館,郵票出土地地郵局為浙江金華市郵政局,郵政編碼是321000;郵票主圖收藏地原地郵局:北京正義路郵政支局或天安門郵政支局(只收平信),郵政編碼分別是100006和100060
宋•銅鎏金地藏菩薩像,通高21厘米,1978年發現與蘇州市城西南盤門內瑞光寺塔第三層塔心的磚龕內,現收藏于蘇州博物館,郵票出土地郵局為江蘇蘇州市南門郵政支局,郵政編碼是215007;郵票主圖收藏地原地郵局是江蘇蘇州市東北街郵政所,郵政編碼是215001
明·釋迦摩尼佛坐像,高22厘米,明永樂年制作,現由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館,郵票主圖原地郵局:北京地安門郵政支局,郵政編碼是100009
明•銅鎏金無量壽佛像,現由北京觀復博物館收藏,郵票主圖原地郵局:北京大山子郵政支局,郵政編碼:100015
明•銅鎏金文殊菩薩像,高20.5厘米,現由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館,郵票主圖收藏原地郵局:北京地安門郵政支局,郵政編碼是100009
明·普賢菩薩造像,明嘉靖年間制作,現收藏于北京首都博物館,郵票主圖收藏原地郵局:北京市三里河郵政支局,郵政編碼是100045
小型張是隋•銅鎏金佛教造像,通高41厘米,座底24.6厘米寬24厘米,隋開皇四年,(584)董欽造,1974年出土于西安市雁塔區八里村,現收藏于西安博物院。郵票主圖出土原地郵局:陜西西安市小寨郵政支局:710061
郵票主圖收藏原地郵局:陜西西安市含光郵政支局,郵政編碼是710068
金銅佛造像簡介
中國的歷史文化悠久,宗教文化流傳已久,古代伴隨著寺的興盛而發達,佛像作為佛教不可或缺的必備品,多供養在宮中或佛寺,流行的盛期大致在南北朝至唐代,中國佛教初傳期多稱作金人,其后亦稱金泥銅像。金銅佛造像不僅是宗教精神的具象和載體,也是一項博大精深的藝術門類,佛教藝術品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倍受收藏界高度關注,在中國及世界藝術史上都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金銅佛造像是指用用銅或青銅鑄造,表面鎏金的可移動的佛教造像,間或亦指鍍金錘鍱像。包括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諸天等形象。在中國大體上是伴隨著佛寺的興盛而發達的,多供養在宮中或佛寺,流行的盛期大致在南北朝至唐代。它在印度起源較早。在中國佛教初傳期多稱金人,其后亦稱金泥銅像。
現存的中國金銅佛造像,包括傳世品和出土文物兩大類,其中有些還作為中國早期佛像遺品的代表而聞名。部分精品早年已被盜往國外。南朝金銅佛造像現存兩件,為宋文帝元嘉年間造像,可為其早期代表。一件是元嘉十四年(437)韓謙造坐佛像,通肩衣、禪定印,舉身舟形背光等,仍固守較早的傳統手法。光背飾火焰紋,四足方座上加一層束腰須彌座,衣紋規范化以及較北方金銅佛像為優雅的面容,是此像的特點。另一件為元嘉二十八年(451)劉園造坐佛像,形式同前,唯坐佛左右及頭光上各有一坐佛。$$分頁$$
《金銅佛造像》郵票上的六菩薩簡介
1、觀音菩薩,是“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摩訶薩”的簡稱,梵文 Avalokite瘁愀爀愀,又作觀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南無觀世音、師子無畏音、大慈柔軟音、大梵清凈音、大光普照音、天人丈夫音、能施眾生樂、濟度生死岸等,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民眾的)聲音”的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他相貌端莊慈祥,經常手持凈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當人們遇到災難時,只要一心虔誠念誦觀世音菩薩的圣號,便前往救度,所以稱觀世音。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脅侍菩薩,并稱“西方三圣”。
觀音菩薩與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一起,被稱為四大菩薩。觀世音菩薩在佛教諸菩薩中,位居各大菩薩之首,是我國百姓最崇奉的菩薩,擁有的信徒最多,影響最大。菩薩端莊慈祥,手持凈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最深刻詮釋。菩薩是久已成就的古佛,號“正法明如來”,為度眾生倒駕慈航,現菩薩身。菩薩有三十二應,佛,天人,羅漢,男、女,童子,官員,居士種種等身相,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菩薩則現何身而為說法,隨緣救度。菩薩無極之體,當然更無皮囊色身和男女之相的執著了。古印度佛教中,觀世音菩薩像既有現男相也有現女相的。到中國南宋以后,女性的觀音菩薩相已深植中國百姓心中。
2、地藏菩薩,或稱地藏王菩薩,曾音譯為“乞叉底蘗沙”。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地藏。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觀音、文殊、普賢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遠劫來屢發弘愿”,故被尊稱為大愿地藏王菩薩。
地藏王菩薩之愿:“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據《地藏本愿經》記載其受釋迦牟尼佛囑咐,在釋迦牟尼佛已滅度,彌勒佛未生之前,要盡度六道眾生,拯救諸苦。釋迦牟尼佛贊嘆地藏菩薩說:“地藏地藏。汝之神力,不可思議。汝之慈悲,不可思議。汝之智慧,不可思議。汝之辯才,不可思議。正使十方諸佛。贊嘆宣說,汝之不思議事,千萬劫中,不能得盡”。《地藏十輪經》謂其“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故尊號為“大愿地藏王菩薩”。中國佛教視九華山為地藏菩薩應化之地。
由于地藏菩薩悲愿弘深,所以他的功德不可思議。《十輪經》卷一說:“諸大菩薩所,于萬劫中,至心皈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求諸所愿。不如有人于一食頃,至心皈依,稱名念誦,禮拜供養地藏菩薩,求諸所愿,悉得滿足……如如意寶,亦如伏藏”。經上又說:若至誠皈依文殊、彌勒等諸大菩薩,稱其名號,禮拜供養,求己所愿,如求健康,求財富,求斷煩惱等。于一百劫中,求諸大菩薩,還不如有人,于一頓飯間,至心皈依地藏菩薩,稱名念誦菩薩名號,虔誠敬禮地藏菩薩的功德大,若有所求,皆得圓滿達到愿望。釋迦佛也曾贊嘆地藏菩薩的功德說:“如聞是菩薩名字,或贊嘆,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乃至彩畫刻鏤塑漆形像,是人當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永不墮惡道”(見《本愿經》上)。超越三十劫罪,生天不墮惡道,不受女身,受身尊貴端嚴,鬼神護衛。若人“臨命終時,聞地藏菩薩名一聲,歷耳根者,是諸眾生永不歷三惡道苦”(見《本愿經》)。
地藏菩薩為什么能具有不可思議功德?《占察經》說:“地藏菩薩發心以來,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久已能度薩婆若海,功德滿足。但依本愿自在力故,權巧現化影應十方。”薩婆若,即一切智,佛的智慧。薩婆若海,形容佛的大覺悟大智慧,如海洋一樣的深廣。此說地藏菩薩于無量無邊劫修行。早已達到了佛的智慧海。功德圓滿具足,早應成佛了。但菩薩發愿要度盡一切眾生,故隱其真實功德。以本愿力,自在神通,到處現身說法,普度眾生。《楞伽經》也說:“有大悲菩薩,永不成佛。”是說菩薩以大悲愿力,發愿度一切眾生,雖然功德智慧與佛齊等,而不現佛身,始終現菩薩身,于十方世界,度脫眾生。
3、釋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槃。佛教由距今三千多年,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所創(參考佛誕);智度論二曰:“父母名字悉達多,秦言成利;得道時知一切諸法,是名為佛”;佛姓新稱喬答摩,舊稱瞿曇。
釋迦牟尼佛,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巴利文:Gotama Siddhattha;梵文: (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釋迦族人,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意為釋迦族的圣人。成佛后的釋迦牟尼,被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之人,對宇宙人生真相徹底的了解,于一剎那(75分之一秒),時時相應,遍照無余,普照十方三世一切人和事物,無有一毫謬誤,故世尊所說法皆契合真理,一方面解說宇宙法理,另一方面又是測查聞法者是何等根器,何等機感,以方便解說。民間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稱呼佛祖、如來佛祖、我佛如來或釋迦佛等。在佛教中記載著農歷的四月初八是佛教鼻祖(創立佛教的始祖)釋迦牟尼佛誕辰日。
釋迦牟尼來自古印度,傳播到中國已經有幾千年歷史,很多中國人信佛。
釋迦牟尼佛是后人對他的尊稱。“釋迦”是他所屬的部族釋迦族的名稱,有“能”、“勇”的意思;“牟尼”意為“寂靜”、“寂默”,所以漢文翻譯又作“能仁寂默”、“釋迦文佛”等。在《梨俱吠陀》的誦詩中,曾經記載一種出家修行者,稱為“牟尼”,他蓄長發、著褐色的臟衣、可以飛行空中(神足飛行),喝飲毒汁而無事,所以“釋迦牟尼”,可意譯為“來自釋迦族的修行成就者”、“釋迦族的圣人”。
悉達多(梵文:Siddhartha,巴利文:Siddhattha),意思是“清愚”、“吉財”、“吉祥”、“一切功德成就”,又作“薩婆曷剌他悉陀”(梵文:Sarvarthasiddha),意為“意義成就”或“一切義成”。
傳統上認為“憍曇彌”、喬達摩或“瞿曇”(Gautama)是釋迦牟尼的氏族名稱,即釋迦族祖先的姓氏。但這個姓氏,可能與舍利弗、富樓那類似,是從母姓而來;也可能是依照古印度貴族的習慣,由《梨俱吠陀》贊歌的作者仙人家族喬答摩,所取的另一個名字。又因為釋迦牟尼是出家的修道者,故稱“瞿曇沙門”。
此外,大乘佛教對他又有不同的尊稱,如《華嚴經》中又稱他為毗盧遮那佛,是光明遍照的意思,所謂:“光明遍照,橫遍十方”,俗謂大日如來。
4、無量壽佛,(佛名)阿彌陀佛之譯名也。凈土三部經中,小經存梵名題曰阿彌陀經,大經舉譯名題曰無量壽經。阿彌陀含無量光,無量壽之二義。無量壽經上曰:‘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觀無量壽經曰:‘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于密教為五佛中之西方尊,于胎藏界曰無量壽,于金剛界曰阿彌陀。
阿彌陀,意譯為無量壽(梵amita^yus)、無量光(梵amita^bha),故阿彌陀佛亦稱為無量壽佛、無量光佛。惟密教則以阿彌陀佛之應化身為無量光佛,其報身為無量壽佛。無量壽經卷上言,無量壽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觀無量壽經亦謂,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無量壽佛(?~867.2.10) 俗名周寶,法名全真,號宗慧,生于郴州程水(今屬湖南資興市周源山)。對于壽佛的生年、歲數,文獻中有多種說法:《湘山志》卷一載,全真生于武周長安四年(704);《廣西通志》載,壽佛生于唐玄宗開元十六年(728)。《湘山志》說壽佛“法臘百有六十六歲”,《廣西通志》、《大清一統志》說140歲,《湖南通志》記133歲,《惠州府志》記年132歲。生年記載雖不一致,但唐咸通八年(867)二月十日圓寂于廣西全州湘山凈土院,卻都相當肯定。因其為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最長壽者,因此人們尊稱“壽佛”。又因無量壽佛是梵文Amitayus(阿彌多庚斯)的意譯,即阿彌陀佛,所以人們也習慣地稱其為“無量壽佛”。據傳壽佛母親熊凈照懷孕時,夢見一個金色神人,手執金光閃閃的摩尼寶珠從天而降,進人她的房間來投懷。壽佛年幼時,碩面大耳,骨瘦如柴,身材與行走姿勢與凡人都不一樣。16歲在郴州城西北開元寺落發受戒,生前四方云游傳道。唐天寶十四年(756)起駐錫衡陽雁峰寺,遺留一頂袈裟,寺僧供奉為“鎮寺之寶”,留下一首偈詩:“云游僧者悟真空,千佛袈裟萬代宗。山寺眾僧留不住,五百年后歸雁峰。”信眾稱此為“活佛道場”。圓寂后常顯靈于湘南,明代中期出現在衡州一帶,清之際又轉世為高僧,居雁峰寺傳經布道。因此,有壽佛“生在郴州,死在全州,成佛在衡州”、“刮風在郴州,天陰在全州,下雨在衡州”、“五百年轉靈回雁峰”之傳說。歷代封為“慈祐寂照妙應禪師”,又號“湘山祖師”、“萬相主人”。有詩云:“欲往南岳拜圣帝,且來雁峰謁壽佛。”每年農歷二月初八是壽佛生辰,也是南岳的“朝壽佛日”,衡岳百姓在雁峰寺壽佛殿前舉行朝拜壽佛的盛會,各地善男信女齊聚于此,形成了“二月初八朝壽佛”的民俗。
5、文殊菩薩,即文殊師利或曼殊室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菩薩,代表聰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Ma?ju 文殊或曼殊,意為美妙、雅致、可愛,師利或室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是除觀世音菩薩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薩。文殊菩薩在道教中稱文殊廣法天尊。
文殊菩薩(梵文:मञ्जुश्री Mañjuśrī),又稱文殊師利菩薩、曼殊室利菩薩,亦稱妙吉祥菩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菩薩,代表聰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供養:每日3柱香,每月十五、十八日將放在俱攞缽。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Mañju,文殊或曼殊,意為美妙、雅致、可愛,śrī,師利或室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是除觀世音菩薩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薩。
文殊菩薩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劍,騎乘獅子比喻以智慧利劍斬斷煩惱,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
文殊菩薩形象多變,依照其形象,可分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文殊菩薩形象多變,依照其形象,可分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見的是五髻文殊。五髻文殊是因頭頂綁了五個髻而得名,這五髻代表的是五種智慧。一般右手握「智慧劍」,左手持的蓮花上放置「般若經」。智慧之利劍表示能斬斷種種愚癡,智慧犀利如劍;青蓮花則代表純潔無染,花上放有般若經,作為智慧與慈悲的象征。菩薩亦常乘坐獅子座騎,表示智慧威猛無比;或以蓮花為臺座,代表清凈無染;或駕乘金色孔雀,比喻飛揚自在。
文殊菩薩,生于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家族,從母親的右脅出生,身體紫金色,剛生下來就能夠說話,很早就在世尊座下出家(見《文殊般涅盤經》)《首楞嚴三昧經》說:‘過去無量阿僧祇劫之前,南方稱為“平等”的世界,有佛名為龍種上如來,即今文殊師利菩薩是也。’《央掘魔羅經》言:‘現在北方“常喜世界”,歡喜藏摩尼寶積佛,即是文殊師利菩薩。’ 而在《悲華經》中說:‘阿彌陀佛為轉輪圣王時,第三王名叫“王眾”,在寶藏佛之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愿于將來生生世世,行菩薩道,沒有止盡、無有界限地莊嚴清凈佛國世界,使三千大千世界恒河沙數般的十方國土,合為一個他所教化的世界,此世界中有無量珍寶充滿其中,沒有濁惡苦痛的觸受,沒有種種女人,甚至沒有女人這個名詞,也沒有聲聞辟支佛等未發廣大菩提心的眾生。一生得補佛位的等覺菩薩,充滿整個世界。第三王子發愿以后,寶藏佛即命名他為“文殊師利”,授記他于未來世,南方世界名為“清凈無垢寶窴”的國土,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名號為“普現如來”。《觀佛三昧海經》說:當時世尊為諸大眾,說觀佛三昧之后,文殊菩薩接著又告訴大眾說:‘在過去寶威德如來時,一位有德長者的兒子,名叫“戒護”,仍在母胎的時候,就受了三歸依。到了八歲時,父母禮請世尊到長者家接受供養。那時童子見到佛陀,安詳的威儀、平穩緩慢的步伐,在佛的每一步腳下生出蓮華,而且身相具有廣大光明。見了以后非常歡喜,向佛恭敬禮拜,禮拜之后仔細地看著世尊,眼光不曾暫時離開。一見到佛之后,即除去百萬億那由他劫生死重罪。
自從這次見佛以后,生生世世恒常遇到百億那由他恒河沙數諸佛。如是眾多的世尊們都開示這個觀佛三昧,后來又遇到百萬尊佛陀出世,皆是同一個名字,號為“栴檀海”。當時童子都親自奉事供養諸佛,中間毫無遺漏空缺,既禮拜供養諸佛世尊,又合掌恭敬地觀看佛的相好。由于觀看佛陀身相的這種殊勝功德之因緣業力故,再一次又能親近百萬阿僧祇劫諸佛。從此以后,就獲得了百萬億的念佛三昧,得百萬阿僧祇的旋陀羅尼。既得此三昧及陀羅尼后,諸佛即現前為他說無相法,剎那之間就獲得首楞嚴三昧大定。
由于最初童子受三歸依,禮拜一次佛陀的緣故,又因為仔細觀察如來的相好,心無懈怠疲厭。只是由于這個短暫的因緣,就能夠遇到無數諸佛,更何況是一向專心系念,完整究竟地思維,觀察如來色身的種種相好呢?當時的童子,難道是別人嗎?那就是我文殊師利啊!’文殊師利菩薩說完之后,釋迦世尊告訴阿難:‘你應當受持記憶文殊師利所說的話,普遍地告知一切大眾,以及未來后世的眾生,如果有人能夠禮拜、能夠念佛、能夠觀佛者,應當知道此人,與文殊師利菩薩的功德平等,沒有差異。’
與普賢菩薩在《普賢行愿品》末后的偈頌大略相同,《文殊發愿經》云:‘愿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往生安樂剎。生彼佛國已,成滿諸大愿,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嚴凈普賢行,滿足文殊愿,盡未來際劫,究竟菩薩行。’文殊、普賢,是華嚴會上輔佐毗盧遮那佛的兩位大圣,此二大菩薩所陳述的行愿,以及他們說法度眾生的內容,無不是以念佛為基礎,以凈土為歸宿。世間有一些執著華嚴而卻輕視凈土法門的人,應當知道要明察警惕才是。
6、普賢菩薩,曾譯遍吉菩薩,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是象征理德、行德的菩薩,同文殊菩薩的智德、正德相對應,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右、左脅侍,被稱為“華嚴三圣”。許多日本真言宗人士認為衛護佛門的金剛薩埵是普賢菩薩化身,密教是由金剛薩埵所開創。另一說金剛薩埵為大勢至菩薩或其他佛、菩薩所示現。
普賢菩薩,梵音名號Samantabhadra ,或 Vishvabhadra。音譯三曼多跋陀羅菩薩、三曼陀菩薩。又作遍吉菩薩。我國佛教四大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之一。普賢菩薩輔助釋迦佛弘揚佛道,且遍身十方,常為諸佛座下的法王子,他和釋迦牟尼、文殊菩薩合稱為“華嚴三圣”。故普賢行愿品言:‘普賢行愿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又言:‘十方如來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普賢菩薩,不但能廣贊諸佛無盡功德,且能修無上供養,能作廣大佛事,能度無邊有情,其智慧之高,愿行之深,唯佛能知。
普賢,梵語稱“邲輸跋陀”。在《悲華經》的記載中,當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時,普賢菩薩當時為第八王子“泯圖”,在寶藏佛前,發愿要在像娑婆世界一樣不清凈的國土中,修菩薩行救度眾生。更應當修治莊嚴十千不凈世界,使其莊嚴清凈,就如同“青香光明無垢世界”。同時要教化無量的菩薩,令他們心地清凈,都能趣向大乘佛法,使這種發大心的菩薩都充滿他所化度的國土世界。寶藏佛即為他將“泯圖”這名字,改號為“普賢”,并授記他未來在北方“知水善凈功德世界”,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佛號為“智剛吼自在相王如來”。
7、佛教造像 在佛教誕生約三四百年后,中華祖先經西域將佛引進中土,至今已經有兩千載。中國的佛教文化,經過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已經深深融入中國人的思想意識、宗教信仰、生活習慣、日常言語之中。佛教教義中因果、因緣、追尋極樂世界的思想,同傳統的儒、道思想一樣,共同成為中國人的信仰。
佛教在中華大地兩千年的傳播,也深深烙上了中華民族的印記,出現了法相宗、天臺宗、凈土宗、律宗、密宗、禪宗、三論宗等幾大宗派,佛像造型及所持器物的形象和意義等也越來越中國化。中國歷史悠久,各個朝代文化不同,雕刻藝術也隨之千姿百態。以下是中國各個時期的佛像特征:十六國(西晉末年到北魏統一北方期間)這一時期遺留至今的多為金銅佛像,且大多是青銅佛像。
佛像特點有四:
一、佛像頭部為束發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并且無發紋;大型佛像多為分綹式,且有分組狀發紋。
二、背光一般為同心圓形。
三、眼大,橫長呈杏仁狀,目光平視,鼻梁高挺,容貌端莊清秀,神情平靜溫雅。
四、佛像臺座一般為造型簡單的四方臺,或者是四足束腰須彌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