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次想到了老舍先生1959年為《集郵》雜志題寫的集郵詩——“集郵長知識,嗜好頗高尚。切莫去居奇,賺錢代欣賞”。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再讀老舍先生集郵詩,為什么現時我會頻頻想起這首詩?應當看到,在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大背景下,在集郵產業化到來的大趨勢下,在集郵文化先進城市評選的緊鑼密鼓中,對于集郵本質的認識,在集郵領域以及在社會上都有再認識的必要。
這本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在集郵恢復活動的30多年來,我們還是有過一個認識過程的。曾經有單純強調集郵文化性的階段,那時對于談論集郵的經濟屬性以及集郵市場會受到指斥;像如今《中國集郵報》每一期都有一版對于郵市起落狀態的評析以及郵品價格表的公示,這在當年是不可想象的。同樣也曾有過因集郵市場的火暴而凸顯集郵經濟屬性的令人困惑的階段,那個連賣冰棍的老太太都炒郵票的年代,實質上是對于集郵性質的認識有所偏差了。后來,在多次有關集郵文化的研討中,在全國集郵聯以及各地協會領導所提倡的集郵指導方針中,確立了文化性在集郵中的主體地位,有了關于集郵性質的一致認知——集郵是帶有經濟屬性的文化集藏行為。
回過頭去再讀老舍先生的集郵詩,我發現,這短短20個字,道出了集郵的文化本質,即“集郵長知識”;說出了集郵離不開經濟屬性,即“賺錢代欣賞”;講到了集郵的正確的方法,即“切莫去居奇”;評價了集郵行為的品位,即“嗜好頗高尚”。如果再細細品讀,還會發現其間有對于集郵文化本質與經濟屬性關系的精辟見解。那就是,全詩以12個字講了文,以兩個字講了經濟屬性;同時還可細細解讀,在集郵行為中,“賺錢代欣賞”實質上是集郵的投資行為,而反過來讀“欣賞代賺錢”,則是集郵的文化行為。總體上看,老舍先生的集郵詩是以弘揚集郵文化為主線的;之所以在詩中寫出“賺錢代欣賞”,而不是“欣賞代賺錢”,那是因為詩的押韻所致。這種形式上的構成并不有礙于老舍先生對于集郵文化性質的肯定。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我們依然有重讀老舍先生集郵詩的必要。這是因為,當前盡管都在強化集郵的文化本質,但處在商品社會的集郵行為,實際上常常為郵品價格的升降所左右,而越來越多的社會上的非集郵人士以投資行為涉足郵界,更給了我們一個宣傳集郵的文化本質的空間。當下,我們贊同集郵的投資行為,包括集郵者“以郵養郵”的投資;但應當看到,在此情勢下我們集郵者將集郵的真正魅力所在傳布給更廣大的社會受眾,現在又是一個適逢其時的好時機。
話再回到老舍先生身邊。我們不知道這位大師是否集郵,但他對于集郵是倍加關注的。老舍關于集郵的文字并不多見,但在有限的文字中,他表達了對于郵票的性質,對于集郵本質的肯定,這些都是他對于集郵文化性的闡釋。在《集郵》雜志1958年11期上,發表了老舍先生《我們的郵票》一文。此文僅有短短200余字,他認為,應該把新中國的郵票“看做我們社會主義建設史的輔助說明與插圖”,并指出“我們的郵票美麗,而且有內容,有教育性”。緊接著,在1959年1月號上《集郵》雜志又發表了老舍先生這首有名的集郵詩。
宣傳集郵文化要有多元方式,以大家尊敬崇仰的文學大師老舍先生的通俗生動的小詩來解析集郵的本質,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宣傳是必要的,但也需要要講究形式與手段;往往讓事實說話的“不是宣傳的宣傳”,才是最好的宣傳。我們的集郵宣傳,重點是“面向社會”的集郵宣傳,應當去研究宣傳的手段和方式方法。灌輸式的正襟危坐式的直白宣講,遠不如生動的有事實的講求方式方法的潛移默化式的浸透更有成效。來源:中國集郵報
老舍先生的名字來歷
現代著名作家和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是滿族,北京市人,出生于城市貧民家庭。
老舍先生原名舒慶春,是父母所起。因為他出生在陰歷臘月二十三那天,離春節只差七天,圖吉利,取名“慶春”是慶賀春天到來的意思,到他上中等師范的時候,他為自己起了一個別名,叫“舒舍予”。這個“字”取得很巧妙,他是把自己的姓拆成兩半,成為“舍予”二字。這兩字又有講,是“舍我”——放棄私心和個人利益的意思,也有奉獻自己的含義。以后他取“舍予”中的頭一字,前面加一個“老”字,成為“老舍”,當作自己的筆名。他正式署名“老舍”,當作自己的筆名。是1926年發表的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