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郵政于2013年7月13日發行/11套4枚,其中第一枚為“琴—高山流水”。琴,通稱“古琴”,是最富有中華民族色彩的撥弦樂器,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古代,人的文化修養和藝術情操是以琴、棋、書、畫四方面的才能所表現的,彈琴為四大才能之首。因此,琴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占據重要地位,并由此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高山流水”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此前,中國郵政已發行古琴(包括琵琶、阮等一些從廣義上可以將其列為“琴棋書畫”范疇的樂器)及相關題材的郵票大致有12枚。為方便敘述,筆者將其分為兩類:
第一類是以古琴為名稱并以古琴為主圖元素的郵票。
一是2006年發行的《/1》郵票,其中第一枚郵票即為“古琴”;二是1983年發行的T.81《民族樂器—撥弦樂器》郵票1套5枚,依次分別為箜篌、阮、琴、琵琶、三弦。這五種樂器有的是我國原有的,有的是從國外傳入的,在長期流傳中已經民族化,都為琴棋書畫中“琴”的重要成員。
第二類是與古琴有關、且以表現某個故事或某種藝術行為為主體元素的郵票。
一是1983年發行的T.82《西廂記》郵票中的第2枚“聽琴”,崔夫人設筵毀約,張生和鶯鶯都很痛苦,張生遂調琴《鳳求凰》,寄情于鶯鶯,表白自己的愛慕之心。鶯鶯隔窗聆聽,深受感動。一個“聽”字形象地表現了張生和鶯鶯以琴聲傳遞愛意、表達感情的意境;二是1994年發行的《昭君出塞》郵票中的第一枚“昭君”,這枚郵票以昭君在深宮中撥彈琵琶的畫面,表現了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的情節,體現出“漢宮秋月,永巷凄清”和詩圣杜甫詠嘆的“畫圖省識春風面”、“千載琵琶作胡語”意境;三是1994年發行的《傅抱石作品選》郵票中的第4枚“擘阮圖”,將傅抱石先生于1945年2月在重慶創作的這幅名畫搬上郵票方寸。畫中,援阮彈奏者、側耳傾聽者、應節搖首者,一個個都那樣的心馳神往、如癡如醉、淡冶嫵媚、美目流盼。傅抱石不僅是中國畫壇一代宗師,而且在書法、篆刻、文學、史學、音樂、戲劇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會唱京戲,能操琴,擅吹笙。這幅唐代仕女擘阮圖,能畫得如此栩栩如生,絕非幸致;四是1998年發行的/1中的小型張“空城記”,畫面表現的是諸葛亮撫琴彈曲、一幅悠然自得的樣子,巧施空城記,嚇退司馬懿十多萬大軍的經典故事;五是2009年發行的《/1》郵票中的第3枚“琵琶行”,不僅將大詩人白居易這首不朽之作搬上郵票,而且該套郵票是我國第一套多媒體郵票,可以用點讀筆點讀聽取這一著名詩篇。郵票畫面遠處是一叢叢蘆葦,畫面中心是一個斜放的琵琶形,虛實結合的琵琶輪廓中有《琵琶行》全詩的微縮文字以及漸隱漸現的琵琶女斜抱著琵琶,孤獨中帶著悲傷,襯托了詩中的意境以及白居易當時的心情;六是2011年發行的《/1》郵票中的第3枚“評彈”,郵票形象的表現了評彈(彈詞一般為兩人說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彈自唱)這一已經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曲藝類別。作者:金陵郵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