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街頭巷尾,在公交車上,在地鐵里,在任何可以見到人的地方,已經引起頸椎病的那個“低頭”姿態,比比皆是。人們,特別是孩子和年輕人,都在忘情地投入地看手機。這個“景觀”堪稱是當下時尚一潮。對此我不持臧否。但我希望人們還是從此“低頭”向彼“低頭”做一個平衡轉移。彼“低頭”和此“低頭”一樣,也是閱讀,但所讀應向傳統文化中的“經典”轉移。我不反對休閑時刻的“玩”式閱讀,也并非要將讀“經典”延伸到街頭上、地鐵里。問題在于,當下孩子們的“閱讀”觀念,關注點不是經典而是時尚,以至于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符號已淹沒在一些“網絡語”中了。沒有誰反對文化的進步和語言的更新,但那應是繼承文化傳統基礎上的進步和更新。“五四”新文化運動,包括魯迅、郭沫若、胡適等大師,無不是在傳統文化的“國學”底子下有了白話文和新詩。因此,問題的焦點是當今孩子們讀不讀、喜不喜歡傳統文化的“經典”。臺灣有一個全球閱讀經典教育委員會,執行長許濠庭先生說了一句話:“讀經典要從小時開始。”
事實上,當今出現的道德滑坡、文化低迷、金錢至上的情狀,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北師大版高中語文實驗教材副主編王麗說:“當下,傳統文化經典進課堂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但如何使傳統文化經典轉化為青少年人格成長和道德塑造的營養,是擺在每一位教育者面前的課題。”
說了這么多看似與集郵無關的話,其實,“經典”這個概念在集郵中始終是一抹亮色。作為“國家名片”的郵票,最重要的就是要彰顯一個國家的文化,尤其是以悠長歷史傳統為根基的民族文化。而傳統文化的最集中體現,則是“經典”,是幾千年積淀的文化精華。
在中國郵票上,無論是新中國的或是上溯到中華民國的、清代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經典”,始終是郵票題材的一個核心。以近年來的新中國郵票為例,傳統文化的“經典”已經形成了蔚為大觀的“系列”;如經典文學名著系列、經典古代繪畫名作系列、經典傳統文化節日系列、經典文化古跡和景觀系列,等等。應當說,在郵票上,我們已經看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多彩和深邃廣袤。這些“經典”在集郵中,需要有一種文化的行為,那就是認真的“閱讀”,亦即對于郵票的賞析和品味。這是步入“經典”的一個組成部分。
時下,一些有識之士在向全社會呼吁“讀經典”,并以此“塑造”新時代的新人。對于青少年,不能只是注重在時尚的科技與娛樂中汲取“文化”,要回歸到一個傳統渠道,包括課堂上的教科書,課外的經典閱讀,以至屬于業余娛樂的領域等。要有一種“正統”的觀念,那就是讓優秀的傳統文化更多地更大地進入青少年的生活中。不能只認這個“星”,那個“星”,只知這個“聲”那個“聲”,只埋頭在這個“機”那個“機”。要有一個新的投入,那就是以中國人不應當忘卻的傳統文化為目標,將幾千年來的文化“經典”作為我們的“乳汁”,強健我們的肌體,讓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支起脊梁。雖然我們不應過分強調集郵的力量,但集郵既然蘊含著“文化的力量”,那就應當拎起這個功能,讓中國悠久的、優秀的文化“經典”,通過郵票的方寸空間,做一個傳播,做一點教化,以至于可以說出這樣的一句話來,那就是從郵票上“讀經典”。
時下,我是被那種也是埋頭“苦讀”的情狀震驚了。我不否認手機電腦等也能夠或多或少給人們一些“經典”。但是真正接受傳統文化“經典”的方式,還是那種以傳統的閱讀方式,亦即我們祖先千年以來的閱讀研讀方式,讓傳統文化浸透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并“使傳統文化經典轉化為青少年人格成長和道德塑造的營養”。至于集郵,亦應以一種責任感,參與到這個“讀經典”的潮流之中,能做多少做多少,做比不做好。來源:中國集郵報 作者:李近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