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10月10日《中國集郵報》周鳳遲老師“郵票集藏和投資要吸引年輕人”一文,不禁拍案叫絕,連聲叫好。筆者說,要為郵票集藏和投資要吸引年輕人叫好才對。
眾所周知,一項收藏活動,必須有源源不斷的后備力量和新鮮血液的注入,才能不斷發展壯大。郵票作為地地道道的“舶來品”,歷經100多年的發展,似乎走到了歷史的分水嶺。
今天,互聯網的高度發達、手機的高度普及,各種聯系方式的迅捷便利,讓書信聯系早已退居次要地位。為書信而服務郵票也演變成為小眾收藏,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很多80后、90后,尤其是00后的年輕人,根本不知道郵票為“何方神圣”的大有人在,一點都不會拍案驚奇。集郵作為郵票的附屬功能,早已失去了昔日呼風喚雨的功能。
今天,依舊癡迷集郵不可自拔的,絕大多數都是50后、60后為主力,尚有部分70后因為年富力強自然成為義不容辭的中堅力量。
集郵向何處去?絕不是一個偽命題,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值得全世界集郵愛好者沉思、深思、反思的大問題。因此,周鳳遲老師才大聲疾呼郵票集藏和投資要吸引年輕人。對此,我們這些喜歡集郵的人們更是要搖旗吶喊,造勢宣傳才對。
試想,如果再不大張旗鼓的吸引年輕人投入到集郵活動中來,等到50后、60后推出歷史舞臺,70后成為風燭殘年之人,大量的藏品要么束之高閣,要么無人問津,即便是價格再便宜,亦或是再昂貴,都成為不折不扣的“廢紙”。
藏品的價值完全取決于收藏者的多寡,收藏者的需求最終決定了藏品的價格。今天,大量的編年票一出生就打折,甚至是打折打到了令人慘不忍睹的地步,每年的郵票只有極少數的幾套,因為大資金的控制,或是題材噱頭等原因,勉強站在面值之上。要問廣大集郵愛好者們的心情,那可真的是一個慘字了得。
郵票的使用價值越來越衰微,投資價值或者收藏價值因為收藏人數的跟不上,缺乏新鮮血液,就會越來越式微,最終退出歷史舞臺。
所謂紙壽千年,再好的書畫作品,壽命不過千年而已,超過了千年的藏品,如果不是高科技手段的悉心保護和大資金的投入,都是不可想象的。郵票作為紙質藏品,自然有它的壽命時限。如果收藏的人員越來越少,彼此之間只是投機和炒作,倒來倒去,最終大大影響到郵票的品相和壽命,自然投資價值和收藏價值更是大打折扣。
面對越來越小眾化的集郵收藏,我們切不可諱疾忌醫,更不可沉浸在每年預定年冊人數上盲目沾沾自喜。要下大力氣解決集郵活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標本兼治,切不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大力提升郵票的使用功能,敞開供應郵品,大力發展和培養青少年集郵愛好者,提供物美價廉的蓋銷票,從小養成集郵的好習慣,最終為盤活中國集郵活動這盤大棋而努力。
最后,希望郵政管理部門高度重視來自集郵者中的金玉良言,切不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亦或是不理不睬的不作為。那樣,不僅不能培養和吸引青少年集郵愛好者的后備力量,反而會讓這些現存中堅力量和骨干分子紛紛敬而遠之,中國集郵的前景就真的堪憂了。
這,才是擺在我們每一個真正的集郵愛好者們面前,需要我們真正沉思的……作者:西安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