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歷來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傳統生肖紀年的開始。在集郵界,我國發行的春節題材郵票不勝枚舉,形成一套獨特的體系。2000年1月29日農歷庚辰年前夕,國家郵政局專門發行了2000-2《春節》郵票一套3枚和一枚小型張,這是我國第一次以“春節”傳統題材作為郵票、是中國郵票史上第一套春節郵票、是新中國第一套春節題材郵票。春節涵蓋了很多內容,吃、穿、用、玩都有著各種習俗,票面選中的畫面是什么樣?是否可以代表春節的寓意?帶著這樣的問題,記者找尋到我省資深集郵者就這套郵票展開了剖析。
“小時候,家家戶戶在春節前要做很多事情,比如寫春聯,剪窗花,掛燈籠,掃庭院。春節時要放鞭炮,做年糕,包餃子……形形色色的喜慶項目組成一個熱火朝天的春節。”羅愛國家里有兄弟姐妹6個人,每逢臨近春節,家里往往忙得不可開交。羅愛國的大姐負責打掃屋里屋外衛生,他是老三,與二姐負責剪窗花。這一剪就是30多年,如今羅愛國來長春市成了家,每逢春節前夕,還要回到農安的老家,如果需要,也要剪上幾件,貼在爺爺奶奶家的窗戶上。
有著30多年剪紙功底的羅愛國,也有著30多年的集郵歷史。在這套2000-2《春節》郵票中,他最喜歡的就是“迎新春”,郵票畫面就是以剪窗花和貼窗花為主要內容。“這枚郵票對春節的映射,真是太具有代表性了。剪窗花是我國民間最盛行的古老民俗活動,小時候住在農村,村子里每家每戶都最少能出一名剪窗花的選手,高手不一定算得上,但剪出的作品絕對惟妙惟肖。”七八歲的時候,羅愛國在街坊鄰居家學剪窗花,從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到喜慶文字,每樣都剪。羅愛國的二姐在學校里還借了幾本畫冊,姐倆就照著上邊的圖案琢磨著剪,兩人剪的龍鳳呈祥、獅子滾繡球和大壽桃窗花,鄰居還專程來要。羅愛國和二姐合剪的反映新中國成立后農村文藝蒸蒸日上的窗花還參加了農安農民剪紙比賽,雖然沒有獲獎,但得到村領導的推薦,對羅愛國一家來說就是個不小的榮譽。
長大以后,羅愛國來長春工作,沒想到這里的剪紙文化更加濃郁。在長春一汽集團,有專門的剪紙活動小組,在這里,羅愛國有幸看到了“剪紙鳳凰”李寶鳳、“小李飛刀”李才存、“東方剪紙王”王挺起、“剪紙連環畫家”梁樹林等剪紙藝術名家。羅愛國的剪紙水平在這些名家的指點下有了長足進步,學無止境,只要一有機會,她就利用閑暇時光聽剪紙報告,跟專家學習交流。在采訪期間,她告訴記者,2010年1月31日,省圖書館舉辦著名剪紙藝術家、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剪紙藝術委員會會員孫麗榮老師的免費剪窗花講座,羅愛國提前10天知道消息,推掉了當天所有的事,削好鉛筆,磨好剪刀,準備帶著兒子去聽課。“生在21世紀里的孩子,對春節的概念似乎清淡了許多。他們現在很少使用郵票郵寄信件,所以我時常給他看看剪窗花的郵票,有機會也帶著他參與剪窗花的活動,讓下一代感受這些傳統習俗。”來源:吉林日報 王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