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1日出版的《中國集郵報》,在頭版頭條位置刊登了李克強總理與瑞典首相勒文共同出席中瑞建交65周年紀念封揭幕儀式并在紀念封上簽名的新聞。
總理親自出席“外交封”揭幕儀式并在“外交封”上簽名,這對廣大集郵工作者和集郵愛好者來說,不僅是一種無言的關懷,更是一種奮進的動力。同時,這也說明了“外交封”愈來愈顯示出其特有的價值和魅力。
在筆者看來,“外交封”的成功,至少給了我們三點啟示。
第一,集郵要有創新意識。
問世于1999年1月1日的“外交封”,是由中國集郵總公司和外交部集郵協會聯合制作,由中國集郵總公司發行的外交系列特種紀念封。其表現內容以中外建交周年紀念為主,以重大外交事件為輔,展示的是國際間的交往,反映的是國家層面的大事、要事,題材重大,形式獨特,自問世以來,便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它不僅可以載入中國集郵的史冊,而且可以載入新中國外交的史冊。這是一項具有開創性的工作。“外交封”準確記載了中國和建交國的國名、國旗、國徽、建交日期等,反映了各國的自然、人文特征,集政治性、藝術性、知識性于一身,折射出世界各國的不同文化,這也是其魅力所在。
第二,集郵要有責任意識。
“外交封”有著很好的題材概念,但并不是有了好的題材就一定能有好的產品。這些年來,在我國集郵領域,這樣或那樣的紀念封,出現了不少,而且有些封的題材也很獨特。但是,能像“外交封”這樣堅持下來,而且愈做愈好的,卻不多見。眾所周知,集郵是豐富人們精神生活的一項文化事業,但也是一項艱苦的工作,需要付出汗水和勞動,尤其是要做出好的產品來,更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如果沒有很強的責任意識,沒有長期的堅持,是難以取得成效的。
第三,集郵要有大局意識。
所謂大局意識,就是我們不論是開發一項集郵產品,還是做出集郵方面的某個決策,都要從中國集郵的長遠發展著想,都要關注其帶來的社會正能量,而不能只顧眼前利益。“外交封”的成功,恰恰說明了它所具有的大局意識。首先,“外交封”的制作和發行,不以贏利為主要目的,如果想著怎樣去賺錢,估計發展不到今天這樣。其次,作為一種集郵文化的載體,“外交封”在傳遞我國與建交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和促進雙方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產生的精神價值和社會效益以及國際影響力,都是顯而易見的。作者:余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