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撰寫國際宇航院院士楊南生故事,采訪中,我結識了許多可歌可敬的航天老前輩,沈銘潘就是其中一位。除了與老前輩們有過同樣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外,沈老先生還是一位航天集郵愛好者。
從北京采訪回來,我便意外地收到他寄來的兩本航天話題的集郵專輯復印件,一本取名為《航天紀念封 異彩繽紛》,一本取名為《航天與郵票》。厚厚兩本子,有序言,有目錄,有結束語……翻開郵冊,我被里面精美的郵票圖案和文字解釋震撼了!從航天先驅,到運載火箭;從人造衛星到宇宙飛船,再到航天未來……一系列的章節,圖文并茂,排列有序,從國外到國內,從早年到現代……簡直就是一部世界航天發展史。沈老先生說,他作為一名航天老兵、航天集郵愛好者,希望通過郵票這一特殊窗口,把航天事業的宏偉畫卷介紹給更多的朋友,讓更多的人能夠借助郵票這一方寸之地了解宇宙,了解太空,因為,宇宙之父奧爾科夫斯基早就預言:“地球是人類理想的搖籃,但是人類不能永遠生活在搖籃里,他們不斷地爭取著生存世界和空間,穿出大氣層,然后征服整個太陽系。”是啊,人類永遠不能停歇對未來的幻想。
1958年畢業的沈老先生被分配到中國的第一個探空火箭研究院,從事航天事業,直到1995年正式退休。他從事過19年的航天技術工作,也干過18年的政工干部。在單位的選舉中,連續三屆得票高居榜首,被推舉為工會常務副主席。他知道,職工對他的信任與支持,很大程度上緣自于對他航天事業的那份執著,緣自于他借助集郵興趣依舊懷揣的那份航天人的大愛之心……
為了更好地了解航天,延續自己心中不滅的航天情緣,他開始集郵,借鑒世界航天科技成果,促進我國航天事業的延續與發展。為此,他花了三十多年,利用業余時間四處搜集、購買航天郵品。慢慢地,才發現,航天集郵已成為他血脈中不可或缺的生命元素。
1984年,他學會了組編集郵專題,并陸續補充,精準反映,使其成為一部資料性、知識性、趣味性具佳的航天教科書,告訴人們,集郵增長知識、平添樂趣、陶冶情操……看到一枚枚大小不等的航天郵票,他就會想起楊南生院士,想起與之并肩奮斗的航天老前輩們,是他們無私無畏的奉獻精神,把他引入航天之門,并為之奉獻,終生無悔。
由于早年的中國航天活動尚處于保密階段,所以早期航天郵品多為國外的。改革開放以后,中央允許公開發行航天郵品,對重大航天活動采取“建立XX周年”、“發射XX周年”的形式予以追記。這樣,后人才得以通過郵票這一方寸之地,近距離地了解到神秘的航天,讓航天事業的火種在后人心中熊熊燃燒。
1991年,沈老先生參加了剛剛組建的“航天郵友聯誼會”,在會上,他將自己多方搜集來的西昌、酒泉、太原等我國發射基地發行的郵品拿出來交流,受到大家的贊許。之后,一有機會,他便在北京、上海、沈陽等地的郵幣卡市場購買心儀郵品,能買的就買,買不來的就換,哪怕再珍貴,他也毫不吝惜,只要能夠換得與航天有關的郵品,他在所不惜。沈老還尋找和購買有關集郵知識的工具書,一邊查字典,一邊找資料,不斷充實,讓神秘的航天密碼憑借一枚枚郵票及解說詞串成一個延續的歷史,牽引人們去不斷探究。
他非常高興我能喜歡上這些郵集,并希望我能把航天郵品介紹給更多的同事和廣大集郵愛好者,他說,這樣做,也算是宣傳航天、慰藉航天英雄的一種情感與表達方式吧!并希望《楊南生傳》出版的那一天,一定要送他一本……
讀著沈老先生謙遜而熱情的文字,看著兩大本傾注了沈老先生心血與激情的航天郵冊,我的鼻子陣陣酸楚,一種神圣而光榮的使命感涌上心頭,沈老先生,敬禮!航天老兵,敬禮!我在心里默念:一定會的,因為你們是我心目中永遠的天神。
這一刻,我終于掂量出,方寸郵票背后,蘊藏的能量會如此巨大!
者簡介:伏萍,陜西師范大學中文系畢業。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陜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陜西省職工作家協會理事,航天四院文學協會主席。1984年大學時開始在省市報刊上發表文章,部分作品被國外譯介。出版詩集《夏天的微笑》及散文集《生命的葉子》等,作品曾榮獲省市及全國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