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JT票的大版都是比較大的,一般為40枚或50枚,偶爾有20-30枚的,如1980年的《白鰭豚》、1981年的《紫貂》、1983年的《古代文學家》等,這些都成為經典版式,但30枚以下的大版在JT中非常少。1992年編年票時代開啟,但并非大版也變小,盡管從90年代初開始全世界的郵票版式都有逐漸縮小的趨勢,但中國郵政仍舊我行我素,大版依然較大。
第一階段:1992-1999 JT大版規格的延續
1992年第二輪生肖票發行,終于在大家呼聲下,第二輪生肖版式比第一輪縮小一半,第一輪是每版80枚,第二輪改成了32枚,現在看起來已經很多了,可在1992年算是非常小的版式。
這個時期的票的版式基本上延續了JT票版式的規格,一般為40枚或50枚,規格為40×30或30×40毫米的多為50枚,但也有少數是40枚。而規格為長條的52×31或31×52毫米以及1994年后出現的50×30或30×50毫米大部分都是40枚的大版。當然也有比較特殊的,都是由于使用了非常用的規格,如《三國演義》,《水滸傳》和《敦煌壁畫》系列郵票規格為54×40或40×54毫米,大版一般為28枚(4×7);而《沙漠綠化》和《兒童生活》是為數不多這個時期的40×27毫米的規格,大版也是28枚(7×4),這一點也基本符合JT后期大版的規格。1995年發行的《虢國夫人游春圖》規格比較特殊為50×38毫米,也是這一規格的首次登場,大版也使用了比較特殊的規格,32枚含16套票。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時期中外聯合發行的郵票大多使用了20枚的小規格大版,如《鶴》、《珍惜動物》、《古代建筑》等,但也有例外,如1995年的《中泰建交20周年》和1997年的《花卉》,分別和泰國以及新西蘭聯合發行,大版均為40枚。中外聯合發行的郵票為何采用小規格的大版呢,可能還以國外銷售方便為主要原因吧。
這個時期,八年的編年票規格和JT中后期完全一樣,除了聯合發行題材規格較小外,其他常規郵票都是大版式。
第二階段:2000-2001大版逐漸過渡到小規格
90年代世界各國的大版逐漸變小,中國的集郵者也在呼吁中國的大版太大了,面值也就高,影響版票的收藏。也是從2000年開始大版逐漸順應潮流,開始變小,而這兩年正是過渡階段。2000年4月30日發行的《木蘭從軍》郵票,大版為16枚,按照傳統,50×38毫米的票,大版理應為32枚;6月1日發行的《21世紀展望》郵票大版改為16枚,按照傳統50×30毫米的規格應該是40枚,并且在大版上加入了花邊和色彩;8月8日發行的《小鯉魚跳龍門》全套5枚連印,規格30×40毫米,按照傳統應該是50枚大版,而實際上為25枚,減半了。2000年一年中非常規的30枚以下的大版達到了7套。
進入2001年大版變小的趨勢更加強烈,20枚的標配成為主流,一年中40或50枚的大版只發行了2套,即《端午節》和《建黨80周年》,這也標志著大版正式進入小規格時代。最后一套40枚的大版發行于2001年7月1日,《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紀念郵票,全張40枚(5×8),這也是新中國最后一套大規格的大版,從這天開始直到現在,15年過去了,這樣的大版再也沒有發行過。
第三階段:2002-2004 大版全面變小并花樣百出
2002年全年的大版都變小了,再也看不到40枚或50枚的大版。并且大版也不再全是大白邊,某些品種增加了一些花色、圖案、文字說明等,這些都極大的增加了集郵者收藏大版的興趣。
這一階段,大版的規格并不是十分統一,大部分40×30或30×40毫米為20枚,而50×30或30×50毫米為16枚。也有一些版式因為要增加邊飾,使得枚數也有一些特殊的變化。如2002年1月20日發行的《八大山人作品選》,每版15枚,右下方一枚是空的,這個位置安排了八大山人的畫像。4月21日發行的《聊齋志異第二組》也是如此,每版22枚,并且兩枚連印,留出右下兩枚的位置增加了邊飾。過橋票等手段在這一階段使用頻率更高,如《2002年世界杯》、《黃河水利工程》、《雁蕩山》等票都是用了過橋票的設計手法。并且20枚也并非最多,還有24枚、22枚等,而小于16枚的如12枚、15枚、10枚等小規格大版也層出不窮。可以說是百家齊放,花樣百出。
第四階段:2005年 大小版合二為一,大版最小
2000年開始推出編年小版張,2003年發展成每套票都帶小版,2005年竟然取消了小版,大小版合二為一,這也使得這一年大版成為史上最奇葩的一年。
2005年連票最多,這是因為小版很多都是2-3套一版,連印,這樣使得很多不是連票的郵票都成了連票。并且2005年的大白邊大版絕跡,除了生肖雞為了保持和之前的猴一致沒有改變,其他的都變了。大部分大版一版只有8或10枚,最大的也只有12枚。大版的規格降到歷史最小,面值也降為最低。似乎這樣也正順應了集郵者的心思,大版變小,邊飾增加,但這也使得大版的發行量猛增。因為大版規格太小了,很多大版只含有2套票,大版都發行五六百萬,這樣一來套票大版都變得不值錢。而小版又取消了,使得2005年變得沒得炒,郵票價格越來越低,打折票越來越多,市場一片哀嚎。沒有辦法,郵票不炒價格就不會上漲,價格不漲甚至跌破面值就會導致沒人集郵,郵政企業就得倒閉,這樣一來這種奇葩的大小版合二為一的版式也終結于2005年,從2006年開始又逐漸恢復正規。雖然像小版的大版現在已經不再發行了,不過2005年大版的特殊性也將載入史冊。
第五階段:2006-現在 大版規格逐漸穩定,最大不超過20枚
2006年又再次恢復小版的發行,但不是像2003年那樣每套都有小版,而是選擇一些品種發行。由于小版回歸,大版的規格再次變大。相對之前來看,大版的花樣百出,而進入2006年大版的花樣則越來越少,更加程式化,40×30或30×40毫米為20枚,而50×30或30×50毫米為16枚,成為絕大多數郵票的標準。并且規定大版每版不能超過20枚郵票,為了這一規定,2006年的狗票還變小了,由原來的24枚縮減成20枚。這一年的大版太規規矩矩了,幾乎都是按照這個標準來的,除了幾套例外,如《運動項目第一組》為每版12枚,增加了副票和邊飾;《中非合作論壇》由于是菱形規格,大版為12枚,其他大部分都是按照16和20枚的規格布局大版。當然這樣一來大版變得千篇一律,又恢復到了編年初期,只不過規格小了一多半。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2009年,這一年很多大版又有了邊飾,邊飾的增加必定會導致大版變小,于是這一年16枚以下的大版有12套,而20枚的大版只有5套,遠低于2006年水平。大版再次縮小的情況持續到了2013年,16枚、12枚、10枚、甚至9枚等小規格大版成為主流,而20枚較大的大版每年在減少。以2012年為例,20枚的大版只有龍大版一套,其他的都在20枚以下。當然大版枚數減少,也使得大版的邊飾設計越來越多,白邊大版反而成為稀有。
2014年郵政重新定義了大版,一年中除了幾套意義特殊的郵票采用了帶有邊飾的大版外,其他郵票多為大白邊的大版,這一年20枚大版達到了10套。20枚和16枚大版重新回歸,而這一年大版的價值逐漸被人發現,價格越炒越高,人們并不在乎大版是否有邊飾,而在乎是否能買到。現在大版已經成為一個收藏品種,就和套票、小版一樣。但2006年開始實行的大版破版政策,使得完整大版大量減少,從而中國郵市出現了一個十分奇特的現象,套票打折嚴重,而大版還在升值。
當然對于集郵者來說喜歡什么樣的大版呢,恐怕也是眾口難調,二十年前四五十枚的大版嫌大,現在的20枚及其以下的大版很多人又開始嫌小。十幾年前大版無邊飾,只是大白邊,很多人抱怨;后來改成有了邊飾,前幾年幾乎是個大版就有邊飾,而那時又有人說這樣的大版不倫不類,又懷念起大白邊的正統大版。總之無論怎樣,大版的版式一直在變化,盡管2014年以來逐漸統一,但也并不意味著一直如此,今后還是會有變化。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