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學”乃“集郵學”的簡稱。實際應是“集郵學”之前稱,因“郵學”一詞出現早于“集郵學”,如1928年中華郵票會出版的會刊名就叫《郵學月刊》。孫君毅著的集郵名詞詞典,定名為《郵學詞典》。吳鳳崗先生生前曾有人向其詢問:“郵學是否與郵驛之學混淆不清?”于是他用吳乃器之名為文“郵學與集郵學”,刊于1945年6月《萬壽》郵刊第三期,這樣“集郵學”一詞乃與“郵學”并列了。
關于“集郵學”的定義,成安玉副部長在全國集郵聯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的《發展集郵,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工作報告中說:“郵學在這指的是集郵學,即與集郵對象和集郵活動有關的學問。”
《中國集郵大辭典》(2009版)“集郵學是認識集郵領域中各種事物,研究各種集郵對象和集郵活動及其規律的學科”。“學科”是“按學問的性質劃分的門類,如自然科學中的物理學、化學;社會科學中的歷史學、經濟學等。”看來,“集郵學”是收藏界中一門特殊的學科。
收藏活動,數以千計,可說“普天之下,莫非藏品”,單從紙質的收藏品除“集郵”外,諸如集火花、煙標、酒標、藏書票、人民幣、紀念鈔、印花(包括各種稅票、司法印紙)、糧票、布票、棉花票、購物票(如油、糖、肉等副食品)、車票(包括火車、汽車、地鐵、船票、航空票等)、站臺票、門券、紅包(利是包)、請柬、名片、照片……其他非物質藏品更是不勝枚舉。
綜上列舉的收藏品中未見有用學科命名者,而集郵能進入學科殿堂,定事出有因。我認為集郵具有五性功能:
娛樂性
集郵是一門有益的、健康的文化娛樂,五彩繽紛的郵票圖案,富有欣賞性,極易引人入勝,加以收藏。我年輕時集郵,就是從郵票美麗的畫面步入集郵行列的。展冊觀賞,可以賞心悅目,獲得積極的休息,引來身心舒暢,無須借酒消愁,抽煙解悶。美麗的郵花,會給生活帶來樂趣和生氣。
知識性
郵票內容包羅萬象,是知識的海洋,欣賞研究,可以增加無窮的知識。如果把“開卷有益”的“卷”比作郵票,再合適不過了。郵票設計發行,取材與時俱進,在知識不斷創新的時代,郵票是知識的海洋,任憑你遨游。
藝術性
郵票是一枚小型藝術品,它集繪畫、書法、攝影、工藝、雕刻于一爐,多由名家設計,以新穎的藝術形式反映出形象的藝術語言,一本郵冊,一部郵集,好像是一個美術展覽,加以觀摩,能提高人們的藝術修養,審美情趣,可謂美的享受。
史料性
郵票是歷史的見證人,每發行一套郵票,都能反映歷史的真實面目,如“光復紀念郵票”表示封建帝制的覆滅。“慶祝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郵票,歌唱新中國誕生,集郵有助于對歷史的了解與研究。
思想性
從郵票發行的目的、主題、取材、圖案設計上,都能表現出高度的思想性。新中國郵票更具有鮮明的思想內容,如國旗、國徽、國歌、憲法、中國夢、革命領袖、科學家等。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展現未來光輝前景,是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陣地,提高人民的政治素質和覺悟。季米特洛夫說過一句名言,“郵票是國家名片”,更彰顯郵票的思想性。
不僅如此,集郵源于郵票,郵票源自郵政,故“集郵學”研究的對象包括郵政史、郵票史、集郵史。這三史是構成“集郵學”學科的主要內容。當然,郵票是通過印刷而成的,且有一些變體如倒印、倒蓋、復印、漏印、漏蓋、漏色、漏齒、齒孔移位、折白、膠上印等,都是在印刷過程中產生的。又如印刷的版別分為平版、凸版、凹版三大類,故對印刷術也應加以了解。
還有,凡是一種收藏活動,就會形成一個群體。從各種活動看,集郵的群眾最龐大,如目前在冊會員250多萬,大大小小的集郵組織分布全國,宣傳、研究集郵的報刊數以千計,郵學專著亦異常繁榮,這些都是其他集藏活動無法比擬的。從集郵的功能,研究對象,群體、組織、出版物的龐大,都是首屈一指,因之將集郵活動列入“學科”——“集郵學”,可說實至名歸。作者:郭潤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