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提起經典郵票馬上會想到老紀特中的一些大套票還有1974-1984年發行的眾多JT票、小型張等。這些票之所以經典,固然有好的題材和設計的支撐,可是更重要的是發行量很少,少則100萬,多的也不到300萬,再加上年代久遠,最短的至今也有32年,早期中國大陸郵票保存條件不好,沒有那么多燈塔皇冠殷氏等郵冊,尤其是在南方基本上很難找到全品相的新郵。這些都是造成這些票成為經典的重要因素。
我們來看現在的郵票,99%都不可能成為經典,因為發行量太大了。目前發行量動不動就一千多萬,2015年一些熱門題材甚至接近或超過2000萬,這樣的發行量和幾乎沒有機會消耗的現實,使得現在的郵票再也不會出現經典,也不會再現JT和老紀特的輝煌。
說到消耗很多人都說老郵消耗大,實際上并不然。我們都知道老票一般都有筋票,大部分筋票都是面值較高的如30分、40分、50分、60分、70分、80分等。這些票因為在郵政使用中比較少,所以發行量較少,而面值8分的票量卻很大,很多超過1000萬,甚至3000萬,比現在的票量都大,所謂消耗大部分也是消耗在這些平信郵資,如4分、8分、20分等,而高值票消耗量非常小。但即使如此由于高值票的發行量只有平信郵資的十分之一,所以即使平信郵資消耗的多,最終還是高值票存量少的多,成為筋票。當然也有特殊情況如臉譜的黑4分,這是特例,并不具有普遍性。
所以得出一個結論,經典票必須量少,發行量少或存世量少是經典郵票的必備條件,而什么題材設計都是錦上添花的事。目前郵票的消耗已經基本沒有,只能靠減少發行量了。雖然每年郵政也會發行不少短腿,發行量確實不大,少的只有十幾萬,多的也不過一百多萬,但還是不能稱之為經典。因為這些短腿全部都是在版式上做文章,以編年套票為基礎,如雙聯張、四連張、本票冊、四方連風琴折、無齒張等,這些都可以看作套票的衍生物,雖然也有收藏價值,但還是不倫不類,難登大雅之堂。
自從1985年開始郵政大幅度增量,這就使得經典逐漸消失。1985-2016這三十多年間郵票發行量起起伏伏,但即使最少的時候也有600多萬,小型張也在400萬左右,這些比起JT早期和老紀特來說還是太多了。我們希望編年也能誕生出一些真正的經典。不妨每年在正規編號的套票中選取一兩種,發行量降至500萬以下,形成一個瓶頸,當然銷售上也可采用搖號等方式,不要總搖那些奇葩的短腿,正規軍也可以搖號啊。或是也可采用訂5套供應1套的辦法,這樣才能真正形成新時代的經典郵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