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正式入選世界級非遺了!這是在于11月28日至12月2日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上傳來的好消息,這也是中國第三十一個非遺項目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其全稱為“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
一時之間,關注中華傳統文化的人們紛紛發表有關“二十四節氣”的欣賞文章和精美圖片,以此表達心中的喜悅和祝賀。同樣,我們也可以在郵票國家名片這個方寸間來了解“二十四節氣”的傳統農事常識,欣賞“二十四節氣”的文化魅力。《二十四節氣》郵票的發行,對普及和弘揚傳統文化、宣傳和保護中國非遺發揮了積極地作用。
中國郵政已經發行了兩套《二十四節氣》特種郵票,第一組是2015年2月4日發行,一套6枚,內容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第二組是2016年5月5日發行,一套6枚,內容分別為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兩套郵票均采用相同的國畫小品的形式,設計格調、版式風格一致,筆法輕盈、自由抒情,構圖別致,簡潔明快,將藝術與生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郵票以物候、民俗、農事等為對象,表現出季節輪轉中各個節氣的變化,反映了幾千年來中華文化生生不息傳承下來的智慧、文化與思想,兼具了科學性和趣味性、常識性和文學性。
對于《二十四節氣》特種郵票的造型設計,總體構想是要將陸續發行完的全套24枚郵票的整體造型組成一個圓形,寓意“地球公轉、自轉”產生節氣。24枚郵票將依照四季的概念,分四組發行,發行時間是2015年、2016年、2018年、2019年。在2019年完成了整套郵票發行的同時,將安排發行小全張1枚,并作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特殊品種。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加快和現代化農業技術的發展,“二十四節氣”在當代中國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鮮明地體現了中國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規律和適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也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生動見證。為了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傳承與保護非遺文化的行列中來,使“二十四節氣”這一重要的文化遺產在當代社會文化生活中煥發出新的活力,我熱切地期待著《二十四節氣》特種郵票的圓滿發行,并成為人們欣賞收藏的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