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中國郵政為了提振集郵信心,擴大集郵業(yè)務收入,開發(fā)了不少“新郵品”。之所以叫“新郵品”,是不同于傳統(tǒng)的紀念、特種郵票而言。
長卷版郵票、本票冊、四連體小型張等等都屬于其中的一種。郵票的首要功能是使用,雖然集郵活動已經從純粹的收藏研究使用,進入到了收藏投資交易的新環(huán)境,導致郵票的使用功能不斷弱化,但是使用功能還是集郵中的最重要的一項功能,首日實寄封、郵友之間的互寄、自然實寄封等條件下,使用功能還是放在第一位。
但是,長卷版郵票、本票冊使用功能絕對是弱化,幾乎沒有。有誰見過完整不破版的長卷版的黃河、長江、長城在通信領域使用,完整不破版的本票冊在實寄中使用。四連體小型張首日實寄封偶爾見過,但真不多見。這些“新郵品”的首要功能是收藏,漸次投資,使用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新郵品”剛問世時,驚艷四方,迅速引發(fā)搶購熱潮,不少郵商乘機制造“噱頭”炒作,其價格扶搖直上,甚至是走出了令人瞠目結舌的“過山車”行情。
目前,對于“新郵品”廣大郵友們眾說紛紜,都有自己獨到的看法和觀點。判斷一件郵品的價值,首先要看是否具備本質價值,郵票的本質價值就是使用,違背了一件物品本質價值的東西即便是再好,總體價值也是要打折扣的。從長卷版、四連體小型張價格走勢等多方面綜合判斷,不是每一個集郵者都認可,都趨之若鶩的購買。很多以封片戳為主,喜歡首日實寄封的郵友壓根就不買賬。
“新郵品”的市場表現(xiàn)也能說明問題,從最初問世時的高高在上,再到跌破發(fā)行價,再到價格反復拉鋸,讓不少以投資為主的人深度套牢。
對此,筆者認為,“新郵品”作為中國郵政一個嘗試和創(chuàng)新,不能完全以一些郵友口中的圈錢來定論,也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多樣化發(fā)開的一種郵品。但是,總體而言,市場化的因素更多,經濟利益成分較多,從集郵者的角度考慮并不多。
這些“新郵品”其實類似于早期的個性化郵票、個性化小版張。唯一不同的是,這些“新郵品”是中國郵政發(fā)行的,帶有正式編號,列入國家發(fā)行計劃的郵品。只不過,希望中國郵政今后在發(fā)行長卷版、本票冊時更加凸顯人性化考慮,更加尊重郵票的使用這個本質價值,想方設法能讓這些“新郵品”活起來,更好地滿足更多郵友實寄需求,擴大收藏范圍。
最后,對于“新郵品”可以抱著一種自然而然的心態(tài),喜歡的話購買一套、兩套,作為收藏品收藏欣賞,不喜歡的話完全可以敬而遠之。希望囤積投資的話,最好三思而后行。畢竟,還是存在一定的市場風險。畢竟,看好自己的“錢袋子”,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