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35年12月31日,隨著最后一套關門票印刷完畢,這就意味著曾經叱咤風云百年的郵票,在中國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一如當年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糧票、火柴票、肥皂票、油票等等,郵票作為計劃經濟最后的“票證”,在互聯網、智能手機等新興通訊工具的零障礙覆蓋的巨大沖擊下最終完成了歷史使命,走向了終點。曾經風光無限幾十年的《中國集郵報》等集郵報刊雜志紛紛在這一天全部宣布停刊。
2035年的冬天很冷,以往的郵政賀卡、掛號信、包裹等等郵政業務因為郵政部門自身早就不在使用郵票作為繳付憑證,大量推廣使用電子標簽,令集郵者再三痛心疾首的場景終于出現了。
經過上百名全國人大代表聯名提案,為了綠色環保、可持續發展、節約能源,國家郵政總局決定自2036年1月1日起在全國停止發行現實社會中早已無人問津、無人使用的郵票,改用電子標簽代替郵資憑證。
幾十年前,大量集郵界的有識之士紛紛在集郵報刊上撰文,痛斥集郵活動中集郵者買不到新郵,新郵大量進入集郵市場炒作,最終打折賤賣,龐大的發行量卻是無人使用的怪胎,郵政部門不得不年底集中銷毀多余庫存的不正常現象,并且一針見血的指出,倘若任其發展下去最終會毀掉中國集郵事業。然而,天量的發行量等于存世量的現狀,真正需要信銷的集郵者在郵政部門營業場所買不到新郵的現實,一窩蜂的瘋狂“炒新”,終于給中國集郵活動帶來了毀滅性的惡果。
大量中老年中堅集郵愛好者紛紛離開,青少年集郵愛好者無人問津,郵市一蹶不振,大量郵票以跳樓價、自殺價直線跳水;智能手機可見視頻即時通話、上網本可視通話、私人飛機等新興通話、通訊、交通工具紛紛問世,傳統的郵政平信、掛號信、包裹、EMS等業務完全萎縮終結。與此同時,世界各國紛紛開始停止發行郵票。于是,國家郵政總局每年印刷發行的郵票除了極少部分被骨灰級集郵愛好者收藏以外,占據發行量99%的庫存都被年底集中銷毀。
終于,不堪重負的國家郵政總局在人大代表提案后,決定自2036年1月1日起停止發行郵票,在中國歷史上輝煌了100多年的郵票,終于壽終正寢,完成了歷史使命。
2036年1月1日《中國票證收藏報》(原集郵報刊全部停刊)創刊。這一天,郵票在中國消失了。但是,集郵收藏活動不會消失,集郵者的執著和愛好不會消失,伴隨著歷史的塵埃,繼續前行。來源:老哥閱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