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樓,又稱牌坊,是中國傳統建筑中—種重要的標志眭建筑,起裝飾美化環境、增加景觀氣氛的作用,更被海外當作中華文化的象征之一,在外國很多城市的唐人街都建有牌樓作為醒目的標志。
在中西文化薈萃的中國香港,既現在有現代化的高摟大廈,也有各類中國傳統建筑,其中當然少不了牌樓,我們可以在香港郵票上見到它們。
1980年5月14日發行的《香港郊區建筑》中面值2元的“青松觀”郵票,圖案描繪位于該觀正殿前的牌樓。青松觀位于新界屯門青康徑青松觀略,是一座傳統的道教廟宇,始建于1960年,經過歷年不斷的修葺加建,形成一個別有洞天的道家建筑群,環境幽恬寧靜。牌樓建于1961年,外塑“眾妙之門”,內寫“壺天勝景”,并有一副對聯“臨此徑入斯門康莊大道,拯迷津登彼岸全覺蓬萊”。在2006年7月18日發行的《香港十八區特色》“屯門區”郵票上,可以見到該觀A口處的另一牌樓,上書“青松觀”,內有“玄玄妙境”4字。
在同一枚郵票的背景中可見刻有“香海名山”牌樓一座,它就是位于同一區內的青山寺石牌樓。青山寺古名“杯渡禪寺”,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古老禪院,亦是明代“新安八景”之一。寺院始建于唐朝,重建于1918年,牌樓則于1929年建成,其正面“香海名山”4字為第17任港督(1925—1930)金文泰爵士(Sir Cecll Clementi,1875--1947)親筆所題,筆鋒蒼勁有力。這位意大利裔英國人精通中文,亦深愛中國文化,除了寫得一手好字外,還通曉中國詩詞,是—位著名的中國通。1991年10月24日發行的《香港勝跡》郵票,以中國剪紙形式展現了香港的名勝古跡,其中面值5元的“黃大仙祠”中描繪的是該祠的正殿和牌樓。黃大仙祠始建于1921年,是香港香火最旺的廟宇之一,正殿前的石牌樓上刻有“金華分述”4字。在1999年10月18日發行的特區首套通用郵票面值112元的“黃大仙祠”上,可見該祠入口處氣勢宏偉、色彩艷麗的另一座牌樓,上有“赤松黃大仙祠”6字。
另外,《香港十八區特色》“西貢區”的圖案中有2001年建成的西貢海鮮街牌樓。
最后,介紹一幅香港牌樓設計圖稿背后的趣聞軼事。此圖由曾在1937至1945年間設計過3套香港郵票(包括那套在集中營誕生的著名的《勝利和平紀念》郵票圖稿)的w.E Jones用鋼筆繪制,原準備用于愛德華八世繼位后的香港郵票,但因其“不愛江山愛美人”而于。1936年12月退位,故該設計稿也隨之作廢,香港因此少了一種牌樓郵票。來源:游郵的網絡天地http://blog.sina.com.cn/nzj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