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原本是個不錯的題材,尤其是2015年第一次推出的時候照實火了一把。套票曾漲到10元一套,小版張更是接近百元。當年媒體還一次性公布了幾組拜年郵票的圖稿,大家對這個題材還是充滿了憧憬。到了2016年的第二組也還不錯,雖然價格不如第一組,但漲幅也不小。然而從2017年開始把少數民族元素引入到拜年之中,這樣不倫不類的設計,再加上龐大的發行量使得拜年郵票出現了嚴重的下滑。集郵者對此票越來越不滿意。
第一組發行時,大家還把她當作生肖票的補充,按照炒作生肖的模式炒拜年,然而到了2019年的第五組已經完全成了雞肋,郵政把這個題材徹底玩壞了。
首先,設計出現失誤。
拜年是指慶祝春節的重要活動,而春節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為我國人口92%皆為漢族,所以變成了中國的傳統節日,某些少數民族受到漢族的影響也開始過春節,但并非是其傳統節日。但一些少數民族,尤其是宗教信仰比較強烈的少數民族幾乎是不過春節的。比如新疆的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烏茲別克等,都是信仰伊斯蘭教,過的是開齋節和古爾邦節,當地群眾對春節是沒有概念的。而藏族又是過藏歷新年,連屬相和漢族都不一樣。把春節強加給這些少數民族并不能體現什么民族大團結,反而是一種把漢族文化強加給人家似的。如果真的尊重人家的文化完全可以發行一套少數民族傳統節日郵票,也許人家更喜歡。
其次,發行量太多了。
第一、二組2800萬,第三組漲到了2900多萬,2018年的第四組降到了2100多萬,今年按照下降20%的比例應該是1800多萬。雖然發行量逐年下降,但價格卻也在下降。1800多萬的量并不小,而且比這幾年郵票的平均發行量還要多。2015年當成生肖票來炒,2800萬的量比生肖少多了,自然受到追捧。而現在是雞肋,甚至還不如普通題材,2000萬以上的量明顯太多。拜年即使降到1200萬,恐怕也好不到哪里。
第三,品種太多,小版分散了市場。
小版從第一組就有了,發行量從前3組的450萬降到2018年的209萬,降幅雖然大,但也沒有帶起行情。今年的小版應該還會減量,預計也就是170多萬,往年小版雖然量大,多少還能漲點,而今年的小版卻一發行就打折,9.6元的面值降到了9元。一反常態的差。
這個題材從2015年發到了2019年希望能夠停下來吧。網傳郵政可能要把56個民族都發一遍,這樣得發到2071年,完全沒有必要。春節可慶祝的活動很多,2003-2011發行的木版年畫系列郵票也比這個題材設計強得多。或者直接發行春聯郵票也不錯,每年一枚,綜合傳統書法繪畫為一體,也比兩個傻孩子每年出一次強得多。郵政也該到了傾聽民聲的時候了,否則最終集郵事業如何能夠笑迎明天。作者:郵海浮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