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來,我國已經先后有兩名成就卓著的音樂家被印上國家名片,通過郵票的形式,來表達全國人民對他們的懷念。
1982年2月15日郵電部發行了《人民音樂家聶耳誕生七十周年》(J.75)紀念郵票一套,共1枚。郵票畫面由聶耳像和他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手稿組成。
聶耳(1912—1936),云南玉溪人。原名守信,字子義。他自幼喜愛花燈、滇劇等民間音樂,并能演奏多種民族樂器。中學時代,聶耳即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在大革命時期,曾積極投身于進步的學生運動,表現出了高昂的革命熱情。
1930年,聶耳來到上海。第二年,他考進“明月歌舞團”,擔任小提琴師,并且向黎錦暉學習作曲。聶耳對當時上海文化藝術界出現的一些用粉飾現實的靡靡之音麻醉人民的趨向,十分不滿。他以“黑天使”的筆名發表富于戰斗性的論文,表達了自己進步的文藝觀點。由于叛徒出賣,聶耳受到反動派迫害,不得不從昆明到上海。盡管生活艱苦,他還是節衣縮食,用半年的工資買了一把小提琴。
此后,他與李元慶等人在北京開展革命音樂活動,又在上海參加劇聯音樂小組,發起組織了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同時,聶耳又在聯華影業公司、百代唱片公司工作,為左翼進步電影、戲劇作曲。
1933年初,由田漢介紹,聶耳加人中國共產黨。他是第一個把音樂從少數人的奴役中解放出來,使之成為革命斗爭的武器的歌手。這個時期也是他創作上的黃金時期。繼令人耳目一新的《開礦歌》、《賣報歌》后,他的創作熱情一發而不止,相繼創作了著名的《大路歌》、《畢業歌》、《開路先鋒》、《碼頭工人歌》、《新的女性》以及《金蛇狂舞》、《翠堤春曉》等器樂曲。1935年又寫下了《梅娘曲》、《鐵蹄下的歌女》以及《義勇軍進行曲》等作品,這一年他經日本赴蘇聯求學,不幸在日本神奈川縣騰澤市鵠沼海濱游泳時溺于海中。他僅僅24歲就離開了人間。
聶耳從事創作活動只有兩年時間,在這短短兩年的時間內,他創作了41首作品,還發表了15篇音樂論文。其中《義勇軍進行曲》被定為我國的國歌。他的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第一次塑造了無產階級的形象,他是中國革命音樂的當之無愧的“開路先鋒。郭沫若在為聶耳撰寫的碑文中,稱他為:“中國革命之號角,人民解放之鼙鼓”。
另一位走上了郵票的音樂家是冼星海。1985年6月13日郵電部發行了《冼星海誕生八十周年》(J.111)紀念郵票一套,共l枚。郵票圖案為冼星海半身雕塑像,背景襯以冼星海的保衛黃河樂譜和線勾的浪濤圖案。
冼星海(1905—1945),廣東番禺人。在他短短的只有40個春秋的生命歷程中,卻為中華民族留下了許多熠熠生輝的作品。
冼星海幼時就愛好音樂,因家境貧困,中學時代就開始半工半讀。1926年,冼星海來到北京,那時21歲,進入北大音樂練習所、國立藝專音樂系學習。1928年,他又考入上海國立音專學習小提琴和鋼琴,并發表了著名的音樂短論《普遍的音樂》。
1929年,冼星海來到法國,在巴黎勤工儉學。作為一個東方人,在繁華的西方都市里,不但為生計而奔波,也為維護民族尊嚴而抗爭。他以堅毅的意志力與勤奮的精神,博得了異邦友人的敬重與贊譽。最初,冼星海從師于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杜卡。1931年,他考入巴黎音樂學院,在肖拉•康托魯姆作曲班學習。在法國留學期間,冼星海創作了《鳳》、《游子吟》、《d小調小提琴奏鳴曲》等10余首作品,在法國音樂界獲得好評。
冼星海創作最旺盛的時期,還是在他回國之后的lO年。1935年,他返回祖國。當時的中國正是民族危亡的時刻。在全民族的抗日救亡運動中,冼星海創作了大量的戰斗性的群眾歌曲,并為進步影片《壯志凌云》、《青年進行曲》,話劇《復活》、《大雷雨》等譜寫了音樂。
1935年至1938年間,冼星海參加了上海救亡演劇二隊,又去武漢與張曙一起負責開展救亡歌詠運動。在這期間,冼星海寫出了著名的《救國軍歌》、《游擊軍歌》、《只怕不抵抗》、《路是我們開》、《茫茫的西伯利亞》、《熱血》、《黃河之戀》、《夜半歌聲》、《在太行山上》以及《到敵人后方去》等各種類型的音樂作品。
1938年11月秋天,冼星海來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在解放區,冼星海擔任了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課。1939年6月,冼星海加人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期間,冼星海創作了不朽名作《黃河大合唱》以及《生產大合唱》。冼星海一生寫有音樂作品近300部,音樂論文35篇。
冼星海對發展我國革命音樂作出了巨大貢獻,毛澤東同志贊譽他為“人民音樂家”。